【人物名片】
郑挺国,男,浙江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2009年7月加盟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货币经济、经济周期、金融计量、时间序列分析与非线性建模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China Economic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经济研究》(3篇)、《管理世界》(2篇)、《管理科学学报》、《世界经济》等国内经济学、管理学权威期刊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

【人物印象】
初次见到郑挺国老师是在新学期的第一堂金融计量课上,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郑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说是第一堂课,但郑老师显得非常的自信。精心准备的课件、风趣的言语、以及谦虚认真的教学方式,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他对这份“授业解惑”工作的热爱和对学术研究之路一丝不苟的态度。我非常好奇,对于一位刚刚毕业的老师来说,他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迅速地适应教师这一岗位的呢?又是什么原因使他选择了学术研究之路的呢?随之,我产生了采访郑老师的想法,试图为心里的疑问找到答案。于是在一次课后,我向他提出采访的请求。郑老师对于我的冒昧请求并没有拒绝,他欣然地同意并与我约定了采访时间和地点。
【访谈纪实】
因为是第一次采访老师,我心里免不了有些紧张。不过,当进到办公室,看到郑老师满脸笑容地和我们打招呼时,心里紧绷的弦也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下来。整个采访过程中,轻松自然的氛围使得此次谈话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从求学经历聊到教学理念,从个人爱好聊到家庭生活,在与郑老师一段又一段的对话中,我们捕捉到的不仅是一段段有关人生经历的丰富信息,更多的是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郑老师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商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2002年毕业后,在东北师范大学校办公室工作。原本以为自己会在这个岗位上长久地干下去,但勤于思考、酷爱学习的天性使他面对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有了新的打算——继续深造。于是在工作两年后,郑老师毅然地辞去了工作,重新回到了校园,攻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并于2006年提前攻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在郑老师的个人简历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短短几年的研究生阶段,他已先后《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数量经济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取得了优秀的学术成果。而这一点对于许多国内的研究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是什么原因使得郑老师能够在学术之路上取得这样的成果呢?或许,从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里我们能够找到最确切的答案:“我想,既然选择了回到学校,就要珍惜机会认真做研究,哪怕最终的结果可能自己并不适合。”正是这样一种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精神使得郑老师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生活中扑面而来的种种困难都显得格外的从容和奋进。
当我们问及生活中曾经面对过的最大挑战的时候,郑老师顿了顿,说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他回忆到,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因为年纪也不小了,所以希望能够在经济上独立,不再依靠父母;然而这一阶段,太太和自己却都在读书,没有什么重要的经济来源,经济方面也就时常显得捉襟见肘。不过,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影响他潜心学习的热忱。相反,生活中的挫折促使他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中。正是这种积极进取、淡定从容的心境,郑老师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已经开始与导师合写论文,并在国内优秀期刊上发表了五篇论文。
当然,光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不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郑老师接下来与我们分享了许多自己求学阶段写论文的经验与心得。他说,当研一刚开始着手写论文的时候,自己也同很多同学一样,茫然无措。面对众多错综复杂的模型和方法,自己没有找到一条清晰的思路。不过,随着学习的深入,与导师的时常沟通,加之很好的运用了网络资源,很快不但掌握了许多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而且逐渐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方向。讲到这里,郑老师建议我们道: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刚刚着手开始写论文的学生来说,与导师的时常交流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让导师了解到我们现在具备怎样的能力,想要做什么方向的研究,同时可以通过导师在大方向上的指导,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最有效的资源。但具体到小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的自己去攻克,打好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熟练的程序编程等。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其实也是我们写论文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论文关注的问题要具有现实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需要放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符合国家发展的潮流,切合政策的总体发展方向。掌握这一点,不仅需要我们多关心国内外实事,了解世界和国内的经济动态,同时也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多积累、勤思考、善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自身对于生活的敏感度。
在谈到如何从一名学生变换到老师这一角色时,他说,老师是一个需要沉淀和积累的职业。学生时代,学习和生活都有紧迫感,要能沉下心来,坐得住,耐得了寂寞,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研究水平。同时我们要在挫折与成功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我。这是一名学生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工作。而成为老师以后,任务和责任更重了。一方面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教给年轻的下一辈,同时自己也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做好带头榜样的工作。郑老师还说道:“在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这方面我还欠缺经验。不过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我的课得到一些启迪,激发研究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课程中的某一问题感兴趣,我非常鼓励大家就这个兴趣点深入学习下去,并通过写论文的方式,将问题与分析系统化、逻辑化,最后切实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它进行实际问题研究。”
最后,我们与郑老师聊到了个人爱好与家庭生活方面。当谈到这一话题时,郑老师很开心地提起了自己刚满周岁的儿子。他说,儿子很乖很听话,虽然自己有时候感觉很累,但与看到儿子时的那种幸福感相比,之前的累也就不算什么了。还有就是自己十分感谢妻子,长久以来不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双方都是互相支持、一路走来。在个人爱好方面,郑老师说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看电影,由于平时做研究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阅读和写作,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外出。在这种状况下,电影便成为一个最佳的休闲娱乐方式,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却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完完全全地放松下来,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情节中去。
结束的时候,郑老师听说我们还需要写采访稿,热心地说如果写稿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者其它需要了解的,随时可以和他约时间。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感谢郑老师的耐心与热心。同时,通过这一次的采访,我感觉自己受到了许多的启发和鼓舞。现在看来,学术研究的路虽然非常辛苦,但人生不就是在拼搏和坚持中才闪现出它的珍贵和耀眼的吗?
(WISE2008级硕士研究生 范睿 朱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