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使中国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开放却相对滞后,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却依然较小,今后30年的大趋势是中国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融入世界的金融体系,并成为金融大国。
面对这一新常态,厦门急需对其自贸区在中国金融开放中的战略地位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厦门自贸区应该引领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潮流,积极打造成一个 “金融购物天堂”。二是厦门自贸区应该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一路一道”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首先,自贸区应定位为在岸的离岸金融中心,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紧密合作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资本项下开放,允许QDII2和境外(特别是香港和中国台湾这两个离岸金融中心)金融机构在自贸区中开设自由贸易账户,以购买金融产品为导向,以财富管理和金融服务为核心, 引导国内金融消费者到厦门自贸区购买离岸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打造成一个 “金融购物天堂”,其中至少包括三个要素: (离岸)金融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高质量的财富管理和服务、充分而全面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同时,旅游业是一直厦门的名片和支柱产业,但近年来人满为患,对厦门居民生活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引发旅客需求管理的大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型和升级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大力发展“金融旅游”,即以跨境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题的新型旅游服务,可以成为一个战略选择。“金融旅游”这一概念类似于以就医、护理、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医疗旅游”, 两者都具有高、专、精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深度和广度远胜于比医疗业, 也有利于厦门引领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潮流,升级转型厦门现有的金融业, 打造厦门金融的新品牌、新名片。
“金融旅游”的具体模式是“前台后店”,即依托港台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国家(优惠)政策允许下发展国内金融业所不能设计或性价比比较差的金融产品(如个人储蓄险、私人银行业务等)的开发、营销和买卖,从而达到吸引国内外一流金融机构进驻自贸区以及国内外高端金融顾客到厦旅游购买。 此外,厦门发展“金融旅游”还要开展跨境投资和财富管理的咨询服务和经纪人培训,推动跨境投资和财富管理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
另一方面, 厦门自贸区应该紧密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靠大陆广阔腹地、携手港台、面向世界,努力建设成为一个离岸人民币的融资中心、定价中心和及其他金融服务中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其金融比较优势并拓展其金融服务的空间。为此,应该积极尽可能放松不必要的管制,争取对设在厦门自贸区的金融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相应减免法定储备,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所有权限制也应放松,如台资金融机构希望股份占比最高能达到75%,而不是51%或49%。
同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国际金融组织,其总部分别设在上海和北京。而地处海丝核心区的厦门自贸区,应该积极争取成为亚投行、丝路基金的国际营运中心,进而吸引一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厦设立分支机构。此外,厦门自贸区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离岸人民币资金回流,如吸引省内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来厦门发行“鹭岛债”,并吸引境外特别是中国台湾金融机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