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
厦门风光
经济学院
邹至庄经济研究院
用户中心
中
EN
首页
关于我们
学院简介
学术机构
联系我们
印象WISE
学院人员
教学研究人员
行政技术人员
党建思政
人才培养
本科
硕士
博士
留学项目
夏令营
暑期学校
学生天地
招生信息
学子风采
学生数据库
学生就业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工作论文
软件与数据库
学者观点
学术活动
学术动态
学术日历
学术讲座
学术会议
学术月报
教学信息
境外交流
交换项目
联合双硕士
欧盟一体化EGEI
中德联合培养
台港澳博士
国际硕博士
留学预备项目
交流动态
招聘信息
社会服务
FAQ
厦门风光
经济学院
邹至庄经济研究院
用户中心
中
EN
首页
重要新闻
最新通知
名师风采
WISE人物
发表论文
关于我们
学院简介
学术机构
联系我们
印象WISE
学院人员
教学研究人员
行政技术人员
党建思政
人才培养
本科
硕士
博士
留学项目
夏令营
暑期学校
学生天地
招生信息
学子风采
学生数据库
学生就业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工作论文
软件与数据库
学者观点
学术活动
学术动态
学术日历
学术讲座
学术会议
学术月报
教学信息
境外交流
交换项目
联合双硕士
欧盟一体化EGEI
中德联合培养
台港澳博士
国际硕博士
留学预备项目
交流动态
招聘信息
社会服务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者观点
->
正文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工作论文
软件与数据库
学者观点
许经勇:新时代新理念:用“乡村”代替“农村”
作者:邓晶晶 发布时间:2019-02-01
【作者介绍】
许经勇,男,1938年出生于福建惠安,196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同年留校从事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厦门大学出版总编。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许经勇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独立撰写的著作有:《中国农业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农村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践》、《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等。与他人合作撰写的著作有:《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学》、《中国乡镇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概论》、《中青年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经济学教程》、《当代中国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新解》等。在《经济研究》、《学术月刊》、《经济学家》等13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1997年第3期的《经济学家》杂志发表的《变革时期的中国经济学》一文,以国内大型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对1978年--1995年间发表经济学文献的177329位经济学者进行排名,许经勇教授发表的论文数量名列全国第3位,被誉为高产经济学家;许经勇教授发表的论文被转载摘用率(衡量论文的学术水平)名列全国第6位,被誉为高摘用率经济学家。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正文:
新时代“三农”理论的新突破,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用“乡村”取代“农村”,创造性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用“乡村”代替“农村”,是内涵上的深刻变化。这是因为“农村”这个概念,仅能体现过去,却不能反映未来。按照传统的观念,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就是农村是以农业为主,城市是以工商业为主;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城市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工商业。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以及社会分工是很清晰的。总而言之,长期以来,之所以使用“农村”这个概念,是因为它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虽然农业生产同其他产业生产一样,要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消费资料,供劳动者消费,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供劳动者使用,实现物质产品的再生产。但是,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不同,表现在其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种子、种畜、饲料以及有机肥等)和消费资料(如粮、菜、果、肉、禽、蛋等),是可以由农业部门提供的。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背景下,这种经济形态必然表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即农业就是农村,农村就是农业。当然,由于农业是部门概念,农村是区域概念,二者的差别是始终存在的。农村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空间形态。“农村”系指农民聚居的住所。由此可见,“农民”系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村是由农业、农民派生出来的。农村是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
作为农村主要生产部门的农业部门,从发展水平上看,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这是因为,农业所必需的技术装备和科学技术,都是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输入的,同时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购买力低,也缺乏技术改造所必需的资金条件,使得这个部门长期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程度都比较低。农业内部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交换很不发达。需要指出的是,农村的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农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的功能必然不断拓展,城乡之间的联系必然不断加强,城市的非农产业不断向农村扩散,农村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且越来越明显地超过农业。与此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相互融合,难以分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再使用凸现农业特征的“农村”,已经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从发展的趋势看,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将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流动,优化组合,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将向农村覆盖,城市与农村将融合一体。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把农业和农村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因果关系,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变化了的我国客观现实。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正从商品消费(或实物消费)为主,向商品消费(或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养生、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高品质服务消费需求迅速增长。高品质的服务消费潜力巨大。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当我们用现代化的视野认识农业的功能,就会认识到农业不仅具有食品功能,还具有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与其相适应,人们的需求不仅有实物方面的需求,还有服务方面的需求,而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性消费需求的比重将会明显的提升。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农业理解为种粮、种棉(花)、种油(料)、种茶、种糖(料)、种果(树)、种菜以及饲养供人类食用的动物和家畜家禽等。城市里的植树造林、养花绿化以及饲养供人们观赏的动物,都从来不纳入农业范畴。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都市建成区只有二、三产业,没有第一产业即农业。这就涉及如何正确认识农业的本质特征。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与城郊农业不同,都市现代农业是渗透到建成区的“进城农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范围也在拓展着。特别是精神需求、生态需求、休闲需求、娱乐需求、养生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而都市建成区植树造林种草绿化,提高植被绿化覆盖率,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创造新鲜空气,以及人造绿地公园、湿地公园,供建成区居民休闲养生娱乐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人们的劳动,提供各种各样的植物性产品(森林、花草、果树等)和动物性产品。这些劳动都应当视为农业劳动。只不过它不是为居民提供实物性消费,而是提供服务性消费。
2016年2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刻揭示了营造都市宜居环境,离不开发展都市农业。该文件指出,要营造都市宜居环境,就必须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与此同时,要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必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让雨水自然储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往人们仅仅把农业简单理解为种植业,特别是种粮食,而植树造林绿化,似乎与农业沾不上边。既然农业不仅存在于农村,也存在于城市,因农业而衍生的农村,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用“乡村”取代“农村”是新时代代必然选择。
应当认识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妨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弊端的破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重新组合,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乡村无形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城乡差别将会大大缩小。但也必须指出,即使实现城乡的深度融合,城乡差别也不可能完全消灭,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乡村。由于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自然生态优势明显超过城市,同时,由于信息化时代大大缩小了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距离,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富人到乡村居住。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的:“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要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原文载于福建日报2019年1月28日第9版理论版,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法制网、农视网、网易等媒体全文转载。)
上一篇:
洪永淼、张兴祥:建设大厦门、大福州,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
下一篇:
邹至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