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WISE人物 -> 正文

【第二十二期】孟磊教授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07-16
      
 
        一身橄榄绿的孟老师,是这个季节清凉、宁静的力量。当我掐准时间,带着一分担忧、两分激动和三分紧张来到办公室时,孟老师明亮的微笑,驱散了我心中的疑虑。
 
        访谈是以一系列生硬艰涩的问题为线索而逐步展开的,孟老师在交谈过程中的游刃有余、洒脱灵动让我享受到了一种娓娓道来的乐趣。
 
        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经济学直观与技术训练之间的关系,对于在研究生阶段应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培养训练,孟老师认为这因人而异,基本原则是追求在两种能力上的平衡。技术方面训练有素而较欠缺经济直观的同学,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加强经济直观的树立;另一方面,技术方面薄弱的则应侧重技术训练。通过这种迎难而上,针对弱项的努力,将为后续的研究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谈到为什么最初选择以经济学为专业,孟老师笑着说到,主要是因为当时并不十分清楚应选择何种专业道路,而经济学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default choice,因此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为自己的第一研究领域时,一段故事展开了。在这个故事中,重要人物是孟老师的两位指导教授:Professor Gordon Hanson 和Professor Barry Naughton。两位教授中,前者的研究领域是移民问题,后者则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因为一个共同的研究中国经济的课题,两位教授走在了一起。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搜集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一位相对而比较了解中国的合作者的帮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孟老师加入了进来,由此也确定了个人的研究方向。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UCSD)学习期间,孟老师提到自己的指导教授Gordon Hanson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一言一行中所透露出的耐心、简约、详和以及对周围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从容淡定、一视同仁让孟老师欣赏叹服,并坦言他已成为自己在学术工作中的“model”。在此孟老师特别提到了一个有关教授的小故事,以说明其独特的简约风格:在博士研究的学习期间,孟老师将一篇paper交由教授审阅,教授在仔细翻阅了文章之后,干脆利索的向孟老师列举了paper中的四点需继续考量的地方,并一一作了解释,除此之外,再无一句与paper不相干的内容,而这四点修改意见,孟老师在细致研究后不得不佩服其精准与犀利,可谓“增一分拨冗,失一分过简”。“他像一颗树,栽种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孟老师如是说。
 
        谈到最欣赏的经济学著作时,记者本以为会是一些崇高且深具历史沧桑感的“大部头”,然而孟老师的回答却出乎意料、耐人寻味。“我曾经再三阅读我的指导老师Barry Naughton的paper,这些文章所散发出的简约、优雅及文字表达的清晰、明了,令我印象深刻。而且,他对中国的友好和对中国经济中各种问题的一种心态温和的提醒也让我很敬重。”孟老师同时谈到,阅读这些文字对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影响甚大。另一件有趣而深刻的阅读经历则与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有关。就读于大学期间,孟老师常到学校的东亚图书馆借阅中文原版书籍,而在藏书室中有一部分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中,令孟老师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对英式教育的描写与评论。林语堂先生把英式教育的特点归纳为“聊天的教育”:即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之余,有充裕的office hour,在这些时间,教授与学生就学术及其他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谈话中,学生们得到的已不仅是问题的解决,还从中感受到了求知的姿态与门径。宛如在一杯香茗所飘扬出的氤氲之中,闲适而又卓有成效的捕捉思想与智慧的灵光。“我想这就是大学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孟老师深有感触的说到。从此以后,原先对office hour不太习惯的她,开始频频叩响教授们的办公室大门,从中所得到的精神及实际帮助常令孟老师有惊措之感。
 
        从孟老师的简历中,我注意到,紧接在孟老师学士学位(B.A.)之后的是博士学位(Ph.D.)对此孟老师谈到,由于缺少master的训练而直接进入研究所学习使她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中遇到巨大困难。尤其是在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时,由于授课教授以法语为母语,因此在进行英语表达时,常常参杂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再加上高宏本身偏技术的教学模式,让孟老师苦恼不已。与此同时,极其紧张的学习节奏更使情况雪上加霜。孟老师提到,“当时时间十分紧张,经常缺少充足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因为新内容和各种考试不断迎面而来。”高强度的学习任务,给孟老师带来的是一种时时被催促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孟老师甚至考虑到了放弃研究工作,转入其他方向,事实上,当时她有一些同学正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回首过去孟老师认为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内心和信仰的支持下,选择了“never give up”。
 
        说到国外学习生活的最大收获,孟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明白了“自己不是万能的”, 是在青春激扬之后,所沉淀下的淡定自如,是在走了一段长长的旅途之后,回望过去,品味到了曾经被视为老生常谈之谚语的浓浓韵味,比如,学无止境。“正因为体会到了个人的局限,因此能够以一种更加谦卑、更加怜悯的姿态面对世界。”听到这里,我觉得内心深处有一抹翠绿正在萌动,Tagore的一句诗从记忆深处款款行来:“the traveller has to knock at every ailen door to come to his own, and one has to wander through all the outer worlds to reach the innermost shrine at the end.”
 
        当谈到与wise结缘时,孟老师谈到,她最初是没有回国计划的,但是当洪教授向她发出加盟wise的邀请之后,她欣然地接受了。孟老师提到,洪教授把wise当作包含其个人思想、意志和祈盼的严肃事业来对待的态度,以及事实上他所投入的巨大热情、心血令她十分欣赏、感动。同时,在来到wise之后,周围同事的风格以及wise所表现出的学术氛围也让孟老师感到舒适、快乐。她将这里扬起另一段崭新而又美丽的航程。
 
        最后,孟老师表达了她对wise新一届学生的建议。她认为,在学习期间可以少一些对未来的顾虑,例如将来的课题、研究方向、导师的选择等,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当前的学习方面,用最好的态度将摆在自己面前的任务做好,同时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和老师、同学的讨论机会,慢慢改变不恰当的研究习惯,培养出更加理想的学术风格。另外,孟老师再三强调,wise学生之间应该努力建立学术上的“团结”氛围,少一些“竞争意识”,因为将来,每个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大多是“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孟老师特别提到她在学习期间,就经常得益于学习小组的交流活动,来自韩国师兄的耐心答疑、解说以及于其中建立起的良好学术纽带,让她至今受益匪浅。
 
        不知不觉,近一个小时的采访过去了,大大超出了孟老师与我最初的时间安排。在惭愧之余,我深深体会到了孟老师的健谈、和蔼与包容。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孟老师不时提到的“怜悯”二字让我内心感动,我第一次如此直接、生动地感受到一位严肃学者醇厚深沉的人文情怀。行文至此,我想用孟老师形容指导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他像一颗树,栽种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