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Mark R. Rosenzweig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增长。Mark R. Rosenzweig教授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劳动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家之一,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题记】Mark R. Rosenzweig教授本次来WISE参加劳动经济学会议行程安排很紧,但在收到我们的邮件之后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的请求,并且在会议当天的茶歇期间与我们约定了采访的时间和地点。本次采访不同于以往的是Mark R. Rosenzweig教授在访谈的一开始就谢绝了所有关于他的家庭和兴趣的“八卦”问题,而表示只谈经济学研究与教育,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聆听教授的谆谆教诲,与教授探讨经济学的真谛。
【Mark定理一】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和讨论了Mark R. Rosenzweig教授到过的中国的城市的不同特点之后,我们便进入正题,向教授请教了一个WISE学生很关心的问题:理工科背景如何学好经济学?这一下打开了教授的话匣子。原来Mark R. Rosenzweig教授也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他本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尽管喜欢物理学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但是教授对于实验室却特别不感冒,因此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正好此时教授当时的女朋友在哥大念经济学,教授在研究生阶段就转入了经济系。一个看似为了爱情而做的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教授学术事业的华丽转身。
转攻经济学后教授发现经济学与物理学有紧密的联系,物理学探讨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则是人的行动准则,都属于科学范畴。在经济学各个方向中,教授渐渐对于劳动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劳动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的生产、消费、迁徙、学习与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乃至犯罪等个体行为和歧视、管制、工作匹配等群体行为,通过数据揭示其规律则是教授的一生的研究兴趣所在。
谈到这,教授说无论本科专业是什么,只要确定对经济学有研究的兴趣,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知识具有互补性,特别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吸收各个学科的成果,本科阶段外专业的学习会在不经意间成为经济学学习的人力资本,并以生物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来印证了其观点。基于此,我们与教授将其命名为Mark定理一:当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时,可以考虑女(男)朋友的学科。
【良师益友】在确定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之后,Mark R. Rosenzweig教授又幸运地遇到了对其学术生涯影响最重要的导师:明瑟教授。七八十年代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有两大重镇,一个是以舒尔茨教授、贝克尔教授等领衔的芝加哥大学,另一个则是明瑟收入函数的缔造者明瑟教授掌舵的哥伦比亚大学。Mark R. Rosenzweig教授至今仍然记得三十年前明瑟教授在劳动经济学课堂上教授的并在现在的研究中仍在应用的这些洞见和理念。师恩难忘,这点从教授为我们讲授明瑟教授如何开创性得将时间价值定义为另一种价格机制时激动而自豪的表情可见一斑。
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Mark R. Rosenzweig教授先去了耶鲁任教,在那里教授才发现自己学到的劳动经济学理论是最前沿的,他在博士阶段习以为常的理论在耶鲁却是闻所未闻的。在耶鲁短暂任教后,教授转入了当时并不特别有名的明尼苏达大学。尽管名气不大,但是当时的明尼苏达大学引入了很多有创造力的年轻教授,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普雷斯科特、宏观经济学界的大师华莱士(Wallance)与萨金特,当然还有Mark R. Rosenzweig教授。回忆起与这么多年轻有为的教授共事的岁月,Mark R. Rosenzweig教授不免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叹。结束了明尼苏达的教职后,教授又在五年前返回了耶鲁大学继续学术生涯。
【名师奇招】作为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我们很好奇Mark R. Rosenzweig教授是如何讲授经济学的,结果教授告诉我们的方法完全颠覆了我们的理念,可谓是一次洗礼。教授说他讲授经济学时,尤其当学生是尚未接触过经济学的本科生时,他的方法首先是问题引导型的,即每次上课都会提出一个特定的问题让大家去思考下节课讨论,而且在这一周中学生不允许翻阅任何相关的这一问题的论文和资料,必须依靠自己去想,并在下一节课上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这样,在听取了同学的意见,教授的分析之后再去查看相关的论文,这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掌握才可以被认为是牢固的。
教授认为学习是一件很主动的事情,而且如果每次拿到一个问题你总是先去想别人怎么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路径依赖,自己变得不会思考问题了。只有当自己思考过后再去看先有的文献是怎么写的,这样有过比较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在哪,不足的地方又在什么地方。教授感慨说这样不仅学生获益,自己也会从学生不受约束的想法中得到启发,因此教授更喜欢给本科生讲课,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经济学,想法更接近于真实社会中的人,如果教授发现自己无法说服他们,那么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肯定存在不足的地方。
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我们总是一遍遍得重复别人的想法,即使在课堂上会提出有见解的看法也可能只是因为比同学更早的看过了相关的知识,并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老师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在多年的“填鸭式”教育之后已经养成了想去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正确的答案的习惯。
【Mark定理二】作为一名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Mark R. Rosenzweig教授认为经济学和物理学一样,都是科学,总是在追寻这个世界的真实运作规律。因此他的目标永远是为什么,他从来不关心政府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也不提出任何政策建议,不过我们与教授在只有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才能提出怎么办这点上达成了共识。
揭示经济世界的运作规律的方法很多,如模型推理、实验经济学,而教授最热衷的则是通过对数据的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在他看来,通过数据可以揭示一般经济规律,而实证检验的乐趣在于在结果出来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哪个结论是对的。劳动经济学的微观数据越来越多的来自田野实验,这就是教授在世界各地转的原因。在印度、缅甸进行了多年的劳动经济学研究之后,Mark R. Rosenzweig教授将目光放到了中国,而他的原因则和很多研究中国经济现象的外国学者迥异,他说来中国只是因为中国的数据丰富,而且获得的成本低,没有任何其他的原因。由此可见教授的直率和对通过数据揭示真理的痴迷。
在得到教授的认同之后,我们又得出了Mark定理二:哪里有数据,哪里就有Mark教授。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就在与教授愉悦的交谈中过去了,在拍照留念的时候Mark R. Rosenzweig不经意间就显示了其幽默可爱的一面。我们给他照相时相机出了问题无法闪光,他就拿过去摆弄,并一一向我们解释数码相机各个参数的含义,最后在教授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合影。尽管无法知道其他的“八卦”信息,我们却能肯定的知道教授是个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因为他拿着相机的神态完全不像一个严谨的经济学教授,而是一个顽童。
(WISE2010级硕士生 于露 蓝烨 潘哲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