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作客南强学术讲座,开讲“宏观经济评价的重要意义与基本框架”

作者:何永芳 发布时间:2021-04-13

4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为经济学科师生带来题为“宏观经济评价的重要意义与基本框架”的南强学术讲座。讲座由经济学院郭晔教授主持,经济学科2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讲座伊始,方颖教授代表学校对陈彦斌教授的到访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向陈教授颁发了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牌。

 

 

陈彦斌首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建立初衷和建设情况。他强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内在逻辑,因此要搞好经济学教育就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现成理论,而是应该提炼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材。

 

其次,陈彦斌通过介绍其团队所撰写的《宏观经济政策评价报告》,阐述了构建宏观经济政策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与重要意义。他提出,宏观经济政策评价有利于针对性地提高宏观调控效率,有利于提炼中国特色的理论经验,有利于兼顾保增长、防风险、稳就业等多项政策目标。同时他指出,中国的宏观经济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路径不同,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区别。例如结构性失衡问题对中国本身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中罕有对相关问题的系统性论述。因此评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应当探索出符合自身国情的评价体系。《宏观经济政策评价报告》从政策目标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执行效率、未来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等7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目标明确的特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防风险、稳增长、保就业的作用,但是同时存在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力度不足、效率不高、协调性不够等问题。

 

再次,陈彦斌强调,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突破西方“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二元框架,同时兼顾稳定、分配与增长的“三策合一”思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他还提出了“潜在增速缺口”这个概念,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建议。

 

最后,陈彦斌与经济学科师生就宏观经济政策的兼容性、政策指标构建的技术细节、资产泡沫发展趋势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经济学院2019级博士生 王子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