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SE读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写在WISE建院十周年之际
石长顺
初识WISE是在2012年准备考研时,当时就被WISE的学术风格和培养模式所吸引,但由于种种顾虑,我没填报WISE。然而,命运自有安排,几经周折,我最终还是来到了WISE,简直可以说是“歪打正着”。看到国内问答网站“知乎”的一个问题“在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读本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答案林林总总。自己心想,作为WISE研究生的感受或许有些不同,于是就草创此文, 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1.学术
无论来WISE的目的是什么,进入WISE后,你都不能逃避一个关键词——“学术”。
首先是师资,WISE有40多名全职教师,基本上是NYU、 Cornell、 Columbia 、UBC、 Bocconi、 LSE、Penn State等欧美经济学名校毕业的经济学、统计学或金融学Ph.D。师资配备,国内也仅有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中央财大经管研究院、中国人大汉青学院等少数院校可以相媲美。WISE的老师们也是非常productive的,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和质量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作为WISE的特色,每年都有若干篇计量经济学的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在Econometrica和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等其他国际知名期刊中也有论文发表。
其次是课程。据我了解,WISE是国内最早全英文讲授三高或者拓展版本八高((高宏、高微、高计)× 2,再加上高级金融和数理经济学)的学院之一。无论是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学期都要修习这八门主干课程。每门课选用北美名校使用的主流教材,比如,高微I用的是MWG,高宏I用的是Romer, 数理使用Simon的数理经济学 ,高计则使用的是洪老师在康奈尔大学授课的两本lecture notes(课堂讲稿), 高级金融使用的是Shreve的金融随机数学和Pennacchi的资产定价。每个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增减讲授内容,比如,高宏老师就加入了dynamic programming的内容。
WISE还有很多的学术活动,每周都有好几场的seminar。学院邀请来自学界、业界的主讲嘉宾为WISE的师生讲解他们的working paper或职场经验。一般邀请的嘉宾都是国内外经济系(学院)的青年教师,也不乏学界和业界的大牛。比如今年3月末我就听了华人经济学家排名前五的李龙飞教授的讲座,4月初又听了复旦大学副院长韦森教授对中国经济下行的解读。每年学院会举办将近200场各类高规格的讲座,这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们的思维,也为我们与国内外的经济学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院对每位研究生的要求是,每学期至少要听10场的seminar, 每场讲座都安排一到两位学生写讲座的学术简报。除了日常的seminar,WISE每学期还会举办几场高规格的学术会议, 比如去年秋季学期的中国统计学年会、实验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全国数量经济学博士论坛以及金融创新与银行规制年会,本学期还有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等等。每次会议我们都会作为志愿者参加,从接机、送机到用车、用餐,从撰写学术简报到面对面采访“大牛”,我们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是全程参与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与知名学者交流的好机会,开拓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的能力。
很多有志于学术的学生,会充分利用WISE提供的得天独厚的学术和国际化资源。每年WISE都有20%左右的硕士研究生出国继续深造,其中不乏Wisconsin,Cornell,BC,UCSD等北美名校。在学术市场上,WISE的学生是广受欢迎的。如WISE第一届硕士毕业生钟卓学长拿到了澳洲墨尔本大学的教职,第二届的学长林忠剑也拿到了美国排名20名左右的埃默里大学的教职。在国内各高校,WISE的博士生也很“畅销”,学姐学长拿到北京大学、中科院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的教职。
2.辛苦
入学前,听往届的学长学姐们形容他们在WISE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就是“累”。虽然已经做了十足的思想准备,待到真正成为一名WISER时,我才真正地感受到这个“累”的滋味。
再次回到令人“谈虎色变”的“八高”。入学前,我最担心的是凭自己底子较为薄弱的英语,会跟不上全英文上课的节奏。入学后,我才发现我猜对了一半,让我跟不上老师节奏的主要障碍不是英语,而是数学。
每学期“只”有四门专业课,每天两门,隔天重复一轮。随着老师一句“Okay,in the last class, we introduced...”各种notation, 各种assumption,各种proof, 各种derive就开始“粉墨”登场了。如果有其他专业的同学从外面经过,还以为是在上地地道道的数学课呢。每位老师都会定期不定期地布置名为problem sets, homework,assignment的课后作业。 除了课外作业外,当你因为前晚补作业到凌晨1点而在课上打盹时,老师一句“Now,let's have a quiz”,能够让你的耳朵立马竖起来。WISE的男生和经院、管院等学院的男生同住在厦大公寓H14号楼,WISE的宿舍很容易辨认,只要你晚上10点钟之前从14号楼经过,那排黑黑的熄了灯的宿舍就是WISE男生住的,因为那时WISE的学生们都还没从自习教室离开。作业deadline的前夜,同样是那几个宿舍,灯很晚才会熄灭。
WISE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工作量”制度,要求每一位硕士生和博士生需要获得至少16分的工作量。而获得1分工作量要为学院做四个小时的志愿活动。产生工作量的主要项目就是一些学术会议的志愿活动、采访活动。因为“工作量”这种资源都难能可贵,每到有新工作量分发时,大家都会守候在电脑旁,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发送报名邮件,以获得做志愿服务的机会。
此外,WISE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要听至少10场的seminar,每学期还需要写两至三篇的中英文学术简报。自习和这些活动基本上占据了每一位WISE学生的课余时间,因此在其他学院的学生在尽情娱乐时,我们只能“宁静以致远”,过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有的学生抱怨学院要求多、负担重,“剥夺”了大家的学习时间。对此,方颖教授作了解释,因为“学术”是个非常costly的活动,学院举办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接触到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资源,所以我们理应更主动些。不容否认,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让我们了解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对硕、博研究生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3.我的同学们
我们2014级共有51位硕士生和10位博士生,第一年的主干课程大都在一起上(统计学的同学有部分课程是同统计系和数学学院的一起上)。
我们这一届的构成非常多元:现在班上有一位同学是我大学本科的直系学长,我当年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已经毕业,后来去西部某省的财政厅做了公务员,这是个让人欣羨的职业,然而学长还是毅然辞职,选择到WISE攻读硕士学位。我们的班长之前是一位程序员, 工作了七、八年后来到WISE继续充电。另一位要好的伙伴,本科是中科大物理系的,毕业后去北京新东方学校做老师,醉心学术的他也是放弃了北京科目教研组长的岗位,来到WISE追求他的学术梦想。其余的大多是来自全国各所名校的推免生,他们都是本科阶段学习上的佼佼者。
我能感觉到的是WISE的同学们,都很纯粹,相当多的同学都怀揣着学术梦想,即使不准备继续走学术道路,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因为WISE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态度。
多元化的构成也体现在每个同学不同的技能禀赋上。比如,刘大神能够对各种经济学、金融学的paper大牛们如数家珍,邓大神深厚的R语言编程功底,魁霸ACCA和CFA的大满贯,老达哥对经济思想的沉迷,他challenge Chow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经常耳闻其他学校的同学说他们研究生阶段的生活非常空虚。
在WISE,你压根儿没时间空虚。
作者简介:石长顺,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4级金融硕士。201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和法学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