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全体师生理性看待疫情,携手共渡难关,厦门大学推出“疫情防控的历史回望与现实思考”系列讲座,厦大经济学科周颖刚教授以《新冠肺炎:突发疫情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为题的经济学讲座已播出。
本文为该讲座的第三部分的内容: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对策
一、中国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今非昔比。SARS爆发的2003年,中国经济世界排名跻身前十不久,占全球经济产出只有4.3%。如今,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 2018年中国占全球经济产出的比例为15.86%,如图14示。2019年中国的占比预计超过16%,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预计达到近30%。

图14
更为重要的是,世界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持续上升。麦肯锡的研究显示,2000-2017年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逐步增长到1.2;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指数则在2007年达到0.9的最高点,到2017年则下降到0.6。
在中国影响力日趋增强的背景下,我们在分析任何发生在中国的冲击时,不能忽略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疫情发生前,世行和IMF等国际机构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已经持有悲观预测,而突发疫情更是使得多家机构进一步调低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的估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预计,疫情会通过旅游、进出口、资本流动、大宗商品等途径传导至各国经济,使得那些对中国经济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更大的冲击。
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业。如今,中国出境游人数已经是2003年的8倍,2018年达1.5亿人次,境外消费超过1300亿美元,2019年春节期间出境游客631万人次,是全球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地。春节期间是中国出境游的旺季,但疫情暴发降低了消费者的出行需求,而更为严格的入境管制也进一步减少出境游的可选地。
因此,一些人气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受到较大影响,比如周边的日本、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等,澳大利亚、美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经济也将受到中国游客减少的冲击。
其次,短期内对全球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全球产业链。中国已经深入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中,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见图15),为全球市场生产了大量的中间产品,保证了上游产品的需求和下游产品的供给,因此疫情对中国的影响会波及全球的进出口贸易,直接影响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国经济。
具体而言,疫情降低了中国生产和消费需求,或造成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下降,受冲击比较大的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而部分欧洲国家,如德国和意大利等较为依赖出口的国家也面临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大宗商品出口国(如澳大利亚等)也会承压。
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家或选择与中国加强中间产品的竞争,或使得部分上下游产品绕开中国。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如果疫情未能得到迅速控制,它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和布局的影响相对有限。
图15
疫情也会通过投资渠道影响中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国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上升(见图16),而此次突发疫情可能造成对外投资的减少甚至短暂停滞,进而影响目的地国家的生产活动。同时,SARS爆发时中国尚没有牵头组建亚投行,更没有提出 “一带一路”计划,如今依靠中国投资的沿线各国可能因为中国政府注意力转移到防疫上而承受更大经济压力。

图16
二、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疫情及其经济冲击
面对这场威胁全球各国的疫情,有必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历史上看,19世纪之前,国家之间在抗击疫情时局限于国内治理,一旦检疫出现传染病疫情,最普及使用的传染病控制手段仍为隔离传染病患者,这种隔离措施有时会请求相邻国家的配合。随着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巨大影响,人们意识到对抗疫情需要进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进而由单纯依靠检疫、隔离等防控手段转变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公共卫生系统。
20世纪后,“全球治理”的理念开始萌芽,随着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成立,国际社会开始寻求突破国家边界的公共问题处理途径。《国际卫生条例》历经多次修订,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国际传播的同时,对国际交通、经济贸易降低影响,2005年改革了部分条款,其中就包括“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程序和建议。
“新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WHO召集400名各领域顶尖科学家、公共卫生机构、卫生部门和研究资助者,制定应对疫情的国际计划,旨在制定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研究议程,确定优先次序和框架,以指导首先开展哪些项目,帮助各国快速跟踪诊断病例、推进疫苗和药物的开发和评估。
与此同时,区域间政府组织的合作,各国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提供的援助,跨国药企在病毒的研究、病理、药品研发、临床以及疫苗等方面展开全球合作,对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疫情外,还应加强“经济合作”以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影响,谨防“全球经济传染病”。首先,加强与贸易和伙伴国的经济信息交流,包括进口(需求端)、出口(供给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相关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政策措施,共同维护市场稳定和长期供应,通过国家间的有效合作,增强抵御经济危机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疫情发生以来,OPEC普遍对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前景表示乐观,认为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暂时有限的,强调欧佩克及其伙伴国愿与中方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东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月1日,东盟副秘书长表示此次疫情不会影响东盟与中国的合作进程,双方将继续加强在各领域合作,巩固双方的合作成果,相信中国与东盟各国强有力的经贸合作将继续向前发展。巴西表示两国正常贸易不会受到疫情影响,也不会在贸易领域对华采取限制性措施,愿与中方加强合作交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鉴于此次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不良影响,应鼓励国内外企业对优质标的实施兼并购,在“引进来”的同时,也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完善全球产业链,促进全球产业协调发展。从德勤对我国海外投资并购的报告来看,我国国有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则更多投资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海外扩张,以合作促转型,并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知识,提高国内的产能和产业质量,同时对全球供应链也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方面由于经济基本面是资本的评判标准,非典期间我国的外商投资对我国市场持续看好呈现净流入。当前我国中长期发展良好趋势并未改变,我国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强,制造业、服务业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如特斯拉工厂落户上海、外商金融机构投资限制放宽等,“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进一步吸引大量外资流入中国。
另一方面,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制造业从早期价值链“低端锁定”迈向中高端,一线城市已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对人力成本敏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进一步转移。此外,其他国家的优势不断上升,吸引供应链转移,如印度实施“印度制造”计划,苹果公司在印度销售市场井喷,配套企业受到政策、劳动力成本、市场等方面的吸引进而转移。
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疫情发生后,全球金融市场也均出现了一定波动。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情绪,但中国疫情如何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深度的分析很重要。
一、全球金融市场对疫情的反应概览
桥水基金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构造了一种“病毒指数(virus index)”,它是由对病毒风险最敏感的一些资产组成的篮子的收益率,随后计算了在03年SARS和19年新冠肺炎两种疫情期间,多个国家的多种市场(股票、债券、外汇、商品等)的收益率对该指数的反应程度,如图17。
桥水基金的研究发现,突发疫情导致了多个市场的避险抛售行为,股市、外汇和大宗商品市场下跌,债市、黄金和避险货币反弹。新冠疫情对各类资产市场的影响要比SARS时期严重,中国股市及其他和中国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股市反映最为敏感。
图17
二、疫情期间中国股票市场的全球溢出
我们深入分析了疫情期间中国股票市场的全球溢出。首先从全球股票市场格局来看,中国股市的市值已占世界第二位。根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的数据,2018年末,沪深两市的市值达6.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30.4万亿美元,如加上香港股市的3.8万亿美元,约达10万亿。

图18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股市开放的持续推进,使其国际影响力愈渐提升。2018年6月,我国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2019年11月8日,MSCI将中国A股占其指数的权重提升至20%,完成了其之前计划的“通过三步把中国A股的纳入因子从5%增加至20%”。
同时,2018年9月,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计划共分三步实施后,A股纳入比例将分别为可投资部分的5%、15%、25%。2020年2月21日,富时罗素公布,将中国A股的纳入因子%提升至25%,由此将新增88只中国A股进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富时GEIS)。
我们将全球主要股票指数进行网络建模,并计算风险溢出指数,从图19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对外的风险溢出在每一次疫情出现重大变动时都会相应调整,特别是2月3日新年开市市的溢出效应大幅跳升;而且,中国股市风险的全球溢出与境内累计确诊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0.95,说明突发疫情是中国股市影响全球股市的重要因素。
图19
进一步分析各个股市受中国股市影响的强度,可以发现那些确诊人数多的国家或地区会受到相对更大的风险溢出,两者的相关系数达0.57,如图19,这说明疫情的传播是股市风险溢出的重要渠道。有意思的是,2月7日两家中国石油公司要求撤单,全球股市惊觉疫情可能带来产业链的连锁反应而大幅回调。
图20
小结与展望
总的看来,突发新冠肺炎的爆发已经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其持续时间和复工复产情况,我们认为其影响主要存在于短期中,中长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走势,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预测要短期不低估、长期不高估。
面对冲击,科学防控疫情和有序稳定经济两手抓、两手硬,如何平衡至关重要。中国金融市场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显著,防疫更要防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在防控疫情和稳定经济都发挥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突发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各国应加强合作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传染病”。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积极理性看待新冠病毒,增强经济发展信心,只要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场防控疫情和稳定经济的双线战役!
迄今为止,中国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但还没有结束,全球疫情蔓延愈演愈烈,3月9日全球股市和国际油价集体暴跌,可能发展成比2008年更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需要保持时刻的关注和深度的分析。
致谢
本次讲座得到高和荣、冯文晖、龚君、刘晔、蒙莉娜、肖潇、程欣、贝泽赟、张瑞阁、徐海锋等人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