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圣芬女士(Annie Wang)
恒丰财富管理(北京)公司 核心专家顾问
中国平安大华基金公司 市场策划部 负责人
中国农银汇理基金 投资理财部 总经理
中国南方基金公司 国际业务部、市场拓展部执行总监
上海交通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 财富讲堂讲师
中国东吴基金公司 市场部 总经理、首席理财规划师
※楔 子
大上海因黄浦江环绕贯穿,一分为二,2003年的「浦东新区」成了中国入世后,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重镇,正对全球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磁吸效应…。
作为第一批受邀参与陆家嘴证券市场建设的职业经理人,自己投入的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年轻行业-基金管理。无独有偶,金融巨头美国纽约银行也在同一片水土,派来一位同样长成受教于台湾的董事总经理龚天益先生,肩负起纽银大中国地区所有业务的重任。
7年后,一场席设台北北投「少帅禅园」张学良先生晚年故居的聚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内敛温文的龚天益先生;那时候他的身份,已从纽约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任内退休,经常受邀大陆知名学府,如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持续分享自己的生涯经验;退而不休的他,后来索性全身心投入,每学期固定为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金融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担任起心灵导师的角色。
那天受邀餐叙的,都是曾在大陆金融市场深耕的专业人士,即便余暇时碰面,大伙儿穿着仍比较正式;偏偏北投是个著名的泡汤胜地,拗不过主人的盛情邀约,龚先生随和地褪去自己的法兰绒外套,卷起裤脚管,和众人一同体验「樱花树下坐,双足濯暖汤」的冬日享受。只不过他一边泡汤,一边认真地看起了晚报,众人说说笑笑,龚先生却有一种「融于其中又自外于己」的淡定。
随着一道、道精致佳肴登场,和着美酒一两杯,相熟的、刚结识的,气氛逐渐热络了起来,整晚寡言的龚先生突然腼腆地,说是要和大家分享他至上海履新时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
匆忙出门,忘带钱包便搭上出租车赶场赴会,如此窘境,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经验;然而初来乍到的龚先生,竟能在茫茫人海里,遇见一位免收费服务,还赠乘车券回程的热心师傅。为了归还车资,龚先生几经寻觅终于联系上对方,师傅当下的真心善举,后来不仅被龚先生延揽为公司上下所信赖的司机;即便尔后验出脑瘤遭到命运无情捉弄,也因为龚先生及时伸出援手,成了师傅个人生涯与家庭的转机。这段「洋行长与上海的哥」的善缘佳话,至今仍在大上海地区乃至于全国,为人们津津乐道。
回想起龚先生进入自己的生活视野,应当就是从他与孙宝清师傅间,这段扣人心弦的生命奇遇开始的…。
※插 曲
龚先生在台湾两大名校-台大与政大授课,让学生们叫好又叫座的课程,主要是《大陆金融市场概论》。2011年3月,校园如常迎来热闹的开学季,然而,这年春天一次健检误诊,却让龚先生平稳的生活,迸出一连串让人措手不及的惊异变奏。
往后的几周里,龚先生一面艰难地做出决定,必须先由学校将部分课程调整顺延,另方面也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乐观,面对生理传递出的警讯。由于不想让太多人为他忧心,当时的情况,也只有龚先生少数身旁至友才清楚一二。
然而,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当时的金融圈、研究机构、政府单位、学校、企业和媒体,各方涌向龚先生的请教邀约,络绎不绝…。在那段难以言说的日子里,相较于龚先生的其他友人,庆幸自己除了给予持续的精神支持外,还能从与龚先生经常的邮件往来,以及许许多多的课题研究与专题讨论中,反复咀嚼自己的行业经验与专业,适时提供他所需要的参考意见。
到后来,龚先生待我如忘年知己,不仅在金融证券专业上,有机会和行业前辈相互切磋,他偶然知道我只身就任,喜欢舞文弄墨搞点文艺,便不经意地分享关于绘画、诗词、音乐、摄影、电影等鉴赏讯息,使我对他的印象,除了谦和与坦率,连带多了一层对其深厚美学素养的敬重。
※厦门客座
有机缘与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洪永淼教授携手合作讲座课程,是龚先生深深引以为傲的,回馈承传于两岸学子,本来就是他从未间断过的职志。
尽管我并非在厦大就读学习,却因身旁出身厦大的同事好友们,个个拥有专业上的好身手,也使自己早有仰慕。2013年4月,龚先生捎来封短信,对我发出客座厦大讲授自己所熟悉的「中国基金管理行业」的邀约,事后回想,当时他还是有一番考虑在的。
有机会登上名校讲堂,内心颇有忐忑,但与龚先生通话一个多小时后,我开始有了些把握,从随后递交课程大纲,到4月19号正式站上讲台,龚先生缜密细致的调整建议,反复叮咛我同学们可能特别关心的重点。从PPT段落设计到具体时间控制,好几回,我彷佛置身于校园,有回复学生身份的感受。龚先生经常勉励青年人「细微观察、当下省思、马上修正、积极行动」,原来就是他自己每时每刻、身体力行,待人接物的天然表現。
90分钟的讲堂,从「基金是什么(What)」、「基金运行的主体(Who)」、「如何参与基金行业(How)」、到思考「基金行业应维护谁的利益(Which)」依序展开;最后的问答阶段,正如龚先生事前所预料,学子们彷徨于就学时,是否应分神先准备好证照考试;对投递简历的时机,准备怎样的格式,也显得底气不足;有些人关心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工作环境与文化上的差异;更有人急切地想评估,包含基金、证券、银行、保险在内,各类金融行业「薪情」的高低…。
龚先生见学生们提问异常踊跃,便适时施出援手补充;他将「个人履历」呈现的几个基本原则,准备方式方法、内容要义和生涯规划,为大家简要勾勒了出来,并且对同学们判断职业去向的衡量上提出提醒;千万勿受制于初期工作所提供的实质待遇水平,要进一步看重,企业长期提供的隐性福利与进修机遇,毕竟只有在「终生学习」的环境下,才能丰富自己的视野,增进自身的价值,继而「终身受益」。
※借鉴反思
年年都有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国内媒体也时不时把「何谓大学精神?」这类话题拿出来议论,基本上众人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该是个「职业培训机构」,而所谓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反应出「训练工作技能高低」的精神;换言之,真正的一流学府,应该是能熏陶出一种更广博「人文精神」的地方。
网上有篇文章,提到哈佛大学提供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称为「核心课程」);文中抄录了一段关于《核心课程》的说明: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duate should be broadly edu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ducated men and women.
作者认为,哈佛之所以真正位列一流名校,正因为它办校治学之道,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
厦大课堂中,同学们所产生的疑惑,读博乎?考照乎?学术乎?就业乎?无不反映出他们跨步「知识之林」与置身「现实世界」间,有着一堵天然跨不过的「误区之墙」,无论主动探索还是消极回避,他们正需要建立一种具备人文精神的认知体系,来指引自己勇敢前行。
让更多学子怀抱「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为他人负责」心态投入金融行业,是龚先生长久以来的心愿。
我以为,龚先生在课堂中反复强调的「利他精神」,并非什么特别深奥的道理,也许恰恰是恢复了人性里的天真,引领青年们突破「现实主义」的短视,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挥洒、实践理想,拥有更富足的人生。
放开还是封闭?实与自己主观意愿无关;关键是,能否幸运地遇见一位青年导师,就像龚先生一样,启迪心灵、扩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