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者观点 -> 正文

张家麟:探索“佛教经济学”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2-29

作者简介:张家麟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一、前言

   
    不满足感,并不等同于需要!因为需要是可以被满足的!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时代,刺激我们高度的不满足感,来填满消费的欲望。究竟“多少才算够”?佛教经济学的研究,不是以佛教的实体产业经营为核心,不是以佛教的营利问题为探讨;不是为佛教经书的内容与细节进行宣讲,不是为佛教与人类环境关系为何的问题,提供单一答案;也不是为佛教徒该如何思考环境与心灵,勾勒出行动总方向。佛教经济学的研究,只有一个谦卑的目标,就是讨论佛教思想,看看在哪些方面,能提供一种当代的佛教世界观,要如何以“忠于佛教精神的方式”,“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启发一种更宽广的生产与消费意识,促进心灵与地球的环保责任!


二、佛教经济学的缘起

 
    佛教经济学”(Buddhist Economics)系由舒马赫(E. F. Schumacher) 于1955年担任缅甸(旧称Burma;今称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总理吴努的经济顾问时所提出。“佛教经济学”于1966年发表在《亚洲工具书》(Asia: A handbook)上;之后在1973年,被收录在舒马赫颇具影响力的文集《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中。凯恩斯被视为是亚当斯密以来最伟大的正统经济学家,而舒马赫则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异端”经济学家。当今舒马赫的追随者及小乘佛教的作家,如巴宇德·巴宇陀长老和弗拉巴瓦讷韦睿雅坤等,经常使用“佛教经济学”这个术语。

    舒马赫生于德国波恩,父亲为政治经济学教授。先后在英国牛津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并且22岁就留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经济学,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学者之一。著作《多边货币清算》(multilateral Clearing)为凯恩斯所赏识,并得以执教于牛津大学。凯恩斯在为英国政府撰写的国际清算计划书中,竟几乎原封不动地参考了舒马赫的论文!二战后,舒马赫担任英国国家煤矿局(National Coal Board)的首席经济顾问,并以英国控制委员会(British Control Commission)经济顾问与首席统计学家的身份,帮助德国进行重建。舒马赫因此有机会对当今经济社会进行许多反思。他的经济与科技本土化(localization),中级科技(intermediate technology)、适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等论点,均适用于社群规模的科技发展。早在1970年代之前,他就指出核能可能带来的环境危机问题。而非常不幸的是,1977年在讲学旅途中,他心脏病突发而过世,未能对佛教经济学再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殊属可惜。

三、佛教经济学当今的发展

    当今,佛教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学者,为泰国的佛教学者佩尤托(Venerable Prayadh payutto,1939- ),其所著《佛教经济学》(Buddhist Economics)一书,于1992年出版,1994年又出了修订版,英译者为维加亚(Dhamma Vijaya)和埃文思(Bruce Evans),该书在西方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1994年获得法国尤奈斯库和平教育奖。作者在书中将古老的东方佛教智能与现代经济学的知识熔为一炉,试图诊治利伯维尔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根本问题,诸如增长癖和无限发展偏执狂,过度消费与过量生产等。

    佩尤托在讨论佛教经济学首先遇到的疑问是:这样一门学问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它有没有存在的可能?一位佛家的和尚寂寞地行走在乞求施舍的旅途上,这种景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联想到经济活动上去。而摩天大楼、购物中心和股票交易所之类才适合于引发此类联想。

    佩尤托指出,现在我们已经熟知的“经济学”是西方式的,我们在谈论和思考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时所使用的语汇、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都是西方的。因而,当我们讲到一种佛教经济学的时候,很难避免诸如此类的条件束缚。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用西方经济学的语言和概念去讨论佛教。尽管如此,作者在该书中仍然期望至少能够提供某些适用于经济学的佛教观点。

    佩尤托表示,经济的思想早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就已存在,但是经济学的研究却是在工业化的时代才得以形成一门学科。如同在这个专业化的时代中出现的其它学科,经济学变成一种狭窄和孤立的研究领域,似乎同人类的其它活动或其它学科不大相干。

    第一届“佛教经济学研究平台”会议,于2007年8月23–24日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开,第二届会议于2009年4月9 – 11日在泰国乌汶府瓦林查姆拉博的乌汶大学召开。第三届会议于2011年1月18日–19日在澳洲的布里斯班召开。我国目前尚缺少佛教经济学的专责学术或研究单位,硕士生及博士生,大学教授所撰写研究的论文为数有限, 总量约200篇。真正讨论佛教经济学的学者不多,如:东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毛墉,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姚文捷,山东财经学学院孙健灵,广东中山大学经济学院王伊冰,青海民族大学王钥玮等。

    目前我国遭遇过度的经济发展,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3年5月24日,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会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而要实现真正切实地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佛教经济学中的许多观点颇为值得借鉴和思考,因此对佛教经济学的了解和研究有非常实质性的意义。

四、如何将佛教精神系统化建立教学内容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中发表专题演讲,题目是“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习主席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习近平主席对佛教的精神与智慧给予高度的肯定,但根据清朝《乾隆大藏经》统计,全藏收经仅大乘佛经就有1675部,7240卷,近代佛教主要归纳为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又名“莲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密宗有唐密和藏密,在藏密方面又分为五家:红教、黄教、白教、花教、黑教)。在如此浩瀚的佛学领域中,如何归纳整理成为有系统,有逻辑层次的教学体系,在非宗教教育中,无论是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都是发展本学科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如果这个框架性的问题无法系统化地解决,学科发展将会遭到致命性发展的限制与打击。

    在2015年两院暑假小学期的课程中,笔者曾开设“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课程,其中就佛教经济学部分,设计一框架体系,在时间的纵轴上,以佛教的前世、今生、来世的三世轮回概念,从中国人的民俗信仰引入,再配以佛教六个空间为善念的发展(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即六道)系统。在空间的横轴上,以佛教对人生命的四个拥有(生有、本有、中有、死有)谈人生发展阶段,并说明四有存在于三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并且有五中原素(地、水、火、风、空)相伴。而在时间轴与空间中有一个常数值存在,那就是“无常”,由此一“空间-时间”概念中,界定了佛教精神的四个人生发展过程,那就是,第一部分“苦”的世界,以十二缘起,三毒,八苦,五蕴,六入,六根,六尘为解说重点;第二部分“非苦”世界,以四圣谛,八正道,戒定慧,五戒,五蔽,六渡为解说重点;第三部分“乐”世界,以十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无无明尽,无老死,无老死尽,无智无得,为解说重点;第四部分“极乐”世界,以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为解说重点,最后进入天人合一的身心双修的“涅盘”大同世界。整个体系如附下图(图1):

 

图1 

    在此一“时间-空间”的范围内阐述了佛教精神的四种提升境界,以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生自“生存,生活,生命”发展的阶段,使学生迅速系统地初识佛教精神与全貌。另笔者设计了一个“人类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对地球生态危害表(得分越高伤害越大)”量表,让同学思考和反思,并透过作业检视经济商品与财货生产之关系。
表1:人类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对地球生态危害表  


消费(需求)C              生产(供给)P

C1对生存不可缺少

C2对生存非必须可忍

C3对生存可有可无

C4对生存无意义

p1对环境无负面影响

1x1=1

1x2=2

1x3=3

1x4=4

P2对环境少许负面影响

2x1=2

2x2=2

2x3=6

2x4=8

P3对环境多许负面影响

3x1=3

3x2=6

3x3=9

3x4=12

P4对环境严重负面影响

4x1=4

4x2=8

4x3=12

4x4=16

(得分越高伤害越大)

    看到这里,读者们可能会问了,这些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呢?首先要明白的是,佛教经济学并不是“佛教”+“经济学”这样的简单概念组合,也不是探讨如何在“佛教”中如何开发出“经济效益”,更不是宣扬宗教观点谈论鬼神;何为经济学?经济学就是指追逐金钱物质利益么?就是追逐于经济增长、GDP、消费、投资、贸易这些指标的上行和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么?不是的!经济学所研究的,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经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会有何产生影响;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解决问题,能提高福利水平,能生活幸福;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更好的真正全面向前发展提供经济意义上参考和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经济学中融入佛法的精神来考量和指导人的经济行为,以提供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而诞生的“佛教经济学”,恰恰是经济学蓬勃生命力和不断进化发展的体现和写照。

五、佛教经济学想要解决的问题

    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贪爱”变成经济发展的最佳推手。贪爱商品、能源、娱乐,贪爱更美好的生活!美国超级资本主义意识,把“制造经济”(economy of manufacture)改变成为一种“欲望经济”(economy of desire),其目标,是刺激、操纵、创造购买的欲望,以达到资本家谋利的目的。西方这种强势的消费文化,致力于激起个人不满足的“自我感”,以掩盖人类处境的焦虑感和空虚感。因此,经济学中的“财货”,“劳务”,“材料”,“供给”,“需求”等经验与关系,被设计成超出理性的程度,这完全动摇了经济体系和生活质量,更动摇了传统文化和社群的简朴,勤劳的价值观,扩大了贫富差距,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满足的欲望,让人类精神与心灵的解放变得遥不可及,取而代之的是:战争、饥饿、贫穷、污染、贪婪,快速地滑向生态与心灵的毁灭!

    美国制片家葛拉夫(John De Graaf)指出,“美国所主导的消费文化,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充实,自我高尚”的感觉;美国带动全球的是富裕“流感”(Fluenza),是一种“让人痛苦,具传染性,经由社会管道传染”的疾病,其病征是:过度饱和、债务、焦虑、产生大量废物、来自于拼死消费、满足虚荣和欲望的绝症心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扎实(Stephanie Kaza)在2010年指出:现代资本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借口来规避道德责任,不惜剥削劳工和消费者,侵蚀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物种数量,并以千万种理由,来创造永不满足的商品与过度消费;在这个系统中,消费者也成为谎言的帮助者,规避消费者的道德责任,以经济地位,财富显耀,“我是我所有”的理由,来助长不断被广告刺激的无穷欲望。在重要指标上,佛教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存在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2:佛教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差异


重要指标

资本主义经济学

佛教经济学

生活目标

追求物质进步

追求物质精神双向和谐

消费行为

炫耀阔绰,以钱定快乐

必要花费,生活均衡

自我认同

物质占有与社会地位

热爱生命,崭露自我

个体定位

以我为中心,分离孤独

躯体精神和宇宙一体

宇宙认知

物质世界,开发强取

敬重自然,尊贵庄严

服务概念

服务自我,必要时才付出

服务生命,不求回报

竞争方式

不择手段,胜过他人

公平竞争,合作共赢

大众传媒

利益支配,鼓动消费

服务生态,建构宁静

国家标准

强权标准,控制世界

道德标准,妥协商议

福祉建设

经济市场,官僚控制

义务付出,小美精致

群我关系

个人中心,自我活动

连锁共通,互动合作

因此,佛教经济学的学科建立,是企图探索与帮扶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佛教的精神与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是简朴,包容,利他,律己,和平,非暴力。对行为的要求标准是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它对于当代过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行为指导框架,如表3所示:

表3:佛教经济学对当今经济社会的指导框架  
 


一、建立基本物资需求的价值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寡欲明性

二、指导经济生产与供给的方式,循环再生,不断不灭,知足简朴

三、建议人群消费与需求的认知,清心寡欲,慎戒三毒,远避六入

四、厘清资源分配与使用的原则,行八正道,践四圣谛,明了六度

五、确定社会财产与财富的拥有,断欲绝求,割爱去贪,善恶并明

六、提供社会经济政策发展模式,返本会道,尘唾自污,假真并观

七、约束无止境发展对地球破坏,推我本空,无者得道,明智破魔

八、规划小型经济社会圈的发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九、典范和谐善良与知足的世界,心无挂虑,无有恐怖,极乐涅盘

   
    佛教经济学探索经济,提供解决的观念,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改进方法,将具有九大发展研究指标:1.地球温室效应,2.能源过度耗损,3.生物大量灭绝,4.环境高度污染,5.人性焦虑贪婪,6.文化信仰沦丧,7.战争侵略延续,8.妇女儿童弱势,9.贫困疾病衍生。

    我们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不应该是狭隘的物质财富增加,也不应该是所谓的“通过更少的自然消耗和环境污染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更不应该是如此地执着于创造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更好的物质享乐生活质量。因为这样的经济产出,和对更高物质生活水平追求的本身,只是人类贪欲的集中体现,是造成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源。物质越发达,欲望越大;欲望越大,社会越乱。实际上,科技文明的进步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甚至导致了更多的烦恼。道德水平并没有因为物质需求获得满足而得到提高,精神越来越空虚,虽富有却缺乏安全感。同时,经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种种弊端。

    另者,佛教经济学,能否与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相融合?所谓计量经济模型,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随机方程式,它简洁有效地描述、概括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更深刻地揭示出该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规律。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数和系数组成。其中,系统也是由方程组成。而计量经济模型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广义地说,一切包括经济、数学、统计三者的模型;狭义地说,仅只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经验数据的模型。

    由此论述观知,佛教经济学所产生的内容与事实,完全符合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运用。有待于学者学学生深入分析,形成具体数证,深具研究潜力!而佛教经济学也不会影响经济真正的供给与消费,更不会损害经济的成长,节约将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培恩(Richard K.Payne)主编:《多少才算够?佛教经济学救地球》,立绪出版社,2012.
2. 舒马赫(E.F.Schumacher):《小即是美·M型社会拒绝贫穷》,立绪出版社,2013.
3. 佩尤托(Venerable Prayadh payutto):《佛教经济学》(Buddhist Economics),中国民族宗教网,201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