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WISE人物 -> 正文

【第三十五期】张宇教授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08
【人物名片】
张宇,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2012年9月加盟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现为WISE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银行、宏观与货币经济、国际经济学。
 
【访谈纪实】
与张老师的采访时间约在接近中午,本以为接下来的采访可能比较简短仓促,但是当张老师开始和我们回顾他的成长经历以及求学之路上的心得感悟时,两个小时愉快的聊天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在与张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他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时刻能感觉到他“豁达超然”的哲人态度和一个纯粹的学者风范。
 
6年北大时光】
张老师2000年从南开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国际贸易专业,他觉得在北大度过的本科四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因为象牙塔里的学子还未经受过社会大熔炉的历练,大家的思想中都保留着一种理想主义,那时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常聚在一起探讨人生哲学。
但是大学毕业后的一次咨询公司的实习经历使张老师第一次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这也使他做出了今后走学术道路的选择。“在公司上班,你每天只是去完成上司下达的命令,不断重复做一项工作。”张老师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更向往在大学做研究的开放自由,并且享受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过程。因为在大学工作有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在科研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大学毕业前夕,张老师遇到了一位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这位年轻的老师刚从伯克利毕业,在他的建议和鼓励下,张老师下定决心申请出国。但是由于已错过当年的申请时间并且获得保研资格,张老师接下来边读硕士,边准备出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准备好了所有申请材料,最后成功申请到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回顾出国申请这段辛苦但是无悔的岁月,张老师说由于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所以能够井井有条地完成出国的各项准备。
 
6年美国岁月】
张老师在博士阶段选择宏观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且师从Karl Shell教授。在谈到自己的导师时,张老师的眼中充满了对导师由衷的敬佩和深情。Shell教授如今已年届70,曾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rrow教授的学生,早期研究经济增长,后来他与David Cass创立了一般均衡中的sunspot理论。从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到康奈尔大学后其主要研究领域转变为银行挤兑理论。因此,受到导师的影响,张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也集中在宏观经济中的货币理论和银行方面。谈及Shell教授对学生的影响,张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件令他印象深刻的小事。Shell教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朋友一样,非常尊重,比如不论他有多忙,在办公室和学生交谈时都不接电话。另一件事体现了Shell教授非常绅士的作风,他会在和学生吃完饭走出门时,主动拉开门让学生先过。无怪乎张老师评价Shell教授是一个与之接触后你就会想成为的人,是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
回顾自己在美国读博的生活点滴,张老师觉得出国留学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极大丰富,这段经历使整个人完善起来。他回忆自己从初到美国第一天醒来时遭遇不知去哪里吃早饭的无助到最后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并能很好地照顾自己,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他得以从一个象牙塔里的学子变成了一个能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人,这也是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谈到康奈尔的同学,张老师给我们对比了中美两国学生的一些差异:中国学生擅长考试但不会思考,美国学生成绩差但是研究能力强。他觉得这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中国学生总是倾向于快速得到答案,一旦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答案,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很快对这个问题失去兴趣;中国学生喜欢读教科书,不喜欢读论文,因为教科书可以迅速提供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论文则会花大量篇幅介绍某一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但是美国学生习惯读论文,习惯讨论,他们会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对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的讨论。因此虽然外国学生第一年的考试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在第二年进入研究阶段后就迅速超过中国学生。张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比较让我们认识到在做研究时要有长期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因为在开始读论文阶段感到读不懂就沮丧甚至放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长期的思考。
 
【结缘WISE
张老师博士毕业后选择WISE,是因为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在洪老师的倡导下,拥有兼容并包的学风,给老师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这个学期是张老师第一次执教研一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谈起教学的感受,张老师说他很享受这个传授知识并且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每当让学生明白了新的东西,上课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他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那么如何学好高级宏观课程呢?他认为,同学们不能将自己局限在教科书上,有时间可以多读读paper,慢慢培养起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在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要勤于思考,不能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术研究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的时候接触多了就会慢慢喜欢。张老师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就来自于对宏观经济领域的长期关注,以及对宏观经济学文献的大量阅读。
张老师也对研一学生选择导师的问题谈了自己的建议。他希望研一的同学们多和不同的老师接触,可以每个月找一位老师聊20分钟,了解老师所研究的领域有哪些可做的问题,看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领域是否契合,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导师。
 
与张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种笃定从容,静水深流的青年学者风范,他对很多问题深刻的思考和洞察,以及不经意间吐露的闪烁智慧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多触动和启发,我们衷心祝愿张老师在WISE工作愉快,生活幸福,一切顺利!
 
(2011级硕士生 王璐 2012级硕士生 钟灵 廖小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