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WISE人物 -> 正文

【第五十五期】朱浣君老师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13
生活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未知之境

【人物名片】


   朱浣君,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经济学院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面板数据分析、因子模型、高维统计推断等,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The Econometrics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


春日煦暖,给原本静谧的经院楼平添了几分生机。走进朱浣君老师的办公室,我们刚注意到桌面电脑显示器停留在数据处理的界面,视线便迅速被她亲和的笑容所吸引,数据分析的严谨与她温柔清丽的气质巧妙融合,令人如沐春风。“快请坐!尝尝我准备的咖啡。”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挥散了所有紧张的气息。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今天的采访工作。


拜得良师,学有所成

朱浣君于2006年进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主修统计学专业,高考选报专业的初衷很简单——为了在大学阶段文理皆修。用她的话来说,在经济学院修读统计学,既能领略到数理之美,也窥见到了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刻规律。冲着“换一个有趣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这样的目的,朱浣君本科阶段辅修了法学专业,这段经历对于她而言,更像是“润物细无声”,令她从此在观察生活时多了一些法理上的思考视角。在她看来,法学和经济学都是社会学科,两个学科互相渗透、作用,举例来说,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负向溢出性,如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平台垄断等,这就对相关法律的完善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在厦大经济学院的硕士学习阶段,朱浣君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她提前修读完了所有硕士课程,并在硕士导师陈建宝教授的鼓励和推荐下,最终决定前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师从高集体教授,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博士课程。

提起澳洲的求学经历,朱浣君的眼神中焕发出别样的神采。在异国求学的岁月里,她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良师益友。“我们有一个导师组,主导师是高集体教授,还有两位导师是Vasilis Sarafidis教授与Mervyn J Silvapulle教授。”高集体教授是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担任多个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非参数与半参数计量方法、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分析等领域有丰富的成果和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与WISE和经济学院渊源深厚,多次受邀来到WISE讲学。“我今天站在讲台上对学生们的输出,很大部分都源自于跟随高老师学习阶段的积累”,朱浣君提到。除此之外,高教授在平时就像“家长”一样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整个同门的凝聚力也是非常紧密的,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朱浣君攻读博士的最后阶段时,面临毕业与找工作的双重压力,高教授不仅在她前期准备阶段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在后续面试时也在背后支持打气。“高教授就像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她笑着补充道。

除了高集体教授,另外两位外籍导师也对朱浣君有着深刻影响。来自希腊的Vasilis Sarafidi教授总是意气风发,任何时候保持着充沛的精神。朱浣君提及,“他真挚的热情总能感染周围人,给人以鼓舞和正能量。”而Mervyn J Silvapulle教授是沉稳、严谨的学术大师代表,虽然已值高龄,但他依旧每晚工作至深夜才回家,对待学生的文章总是一句句一字字地修改标红。“他细心到会带着字典,逐字逐句地告诉我哪些行文表达可以更完善、更专业一些。”朱浣君回忆道,“我也很想念当时互相支持、一同进步的同门,这段求学经历非常难忘”,朱浣君在言语间透露出对四年进修时光的深深怀念,这段温暖的求学经历也为她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师者,传承者也

2016年,从莫纳什大学毕业后,朱浣君回到厦大经济学院任教。再次步入母校,角色已从学生转变为讲台上的老师,朱浣君也有了新的感触。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她看着台下的学生,仿佛透过时光看见当年的自己。朱浣君称自己在学生时期听课总喜欢坐在第一排,“老师们讲得很精彩,我当时在台下总是有种被知识冲击和包围的感受。”她觉得自己每次站在讲台上,都有一股强烈的信念感与代入感,一方面希望将从前所学的知识继续传达给现在的学生;另一方面,她习惯将心比心,将自己代入学生的感受,不断完善授课形式,同时也逐渐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在学生眼中,朱浣君总是亲和而极好相处的,“朱老师就好像好朋友一样,相处起来没有压力!”朱浣君也很欣慰能够与学生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谈及“老师”的身份,朱浣君认为她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价值。“以前我会好奇教育学家是如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的,而当我自己成为老师后,才逐渐体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份量。”朱浣君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扮演“知识传承”和“启发者”的角色,“我在求学过程中碰见的老师们学识渊博,细致严谨,他们好像一个个引路灯,不断引领我去探索未知,而我现在也在努力地成为别人的引路灯。”

两院一直有成长导师制度,朱浣君有幸见证了不少同学四年的成长。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WISE的学生,本以为保研无望,决定考研。但在朱浣君的鼓励下,她还是报名了学院的保研夏令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同学在大三时期成绩突飞猛进,再加上其余综合因素的考察,获得了最后一个推免名额。当学生带着好消息前来报喜时,朱浣君感到很欣慰,“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一个建议能带来这么大的改变。”

“我曾看到过一种说法,如果说每个人是一个独立运行的小星球,人生就是那独一无二的行进轨迹。生命中那些在某个阶段带领我们进步的人,也许消失了,但引力还在。所以要感激那些曾经交叠的光锥,以及被他们改变的轨迹。”朱浣君谈到,“而到我这里,我总希望自己和学生的轨迹部分重叠时,带给他们的都会是正面的东西,期盼他们未来的道路尽量顺畅一些,而当他们走出校园时,又能继续影响别人的轨迹。”朱浣君认为老师的身份扩大了自身的价值与影响力,就像当初给予她诸多指导的恩师一样。“一方面我需要把科研做好,才能去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我会更关注学生,和他们建立起较深的联系。”朱浣君称老师这一事业也让她更有动力严格要求自己。


兴趣为帆,信念作桨

研究灵感的迸发往往是电光石火,朱浣君认为她更能从他人身上受到启发。“放在以前,我习惯和导师以及同门在交流中探索新的可能性,而最近通过和优秀的同事讨论,以及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同样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想法!”朱浣君谈到,“特别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共同推进研究的过程也令人兴奋。我从他人的思考中捕捉到新的东西,获得了不一样的眼界。而看到学生最终能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也让我很有成就感。”思想的碰撞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而朱浣君更像是孜孜不倦的火花的收集者,最终将其聚成一束耀眼的光芒。

面对研究工作中碰到的困难,朱浣君也总结了自身的经验。她认为首先要做的是接受事实,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确实需要提升的地方,只有做出足够的贡献才可以得到认可。其次,就是要适当坚持,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最后,就是保持求知欲。这个丰富的世界在朱浣君看来都是充满新鲜感的,但她不会希求这份好奇能带来多少实用性的东西,因为求知欲本身就是她研究乐趣的源泉。

兴趣和职业能做到重合往往令人艳羡,但大多数人可能往往没有这么幸运。因此学会在工作中培养兴趣更重要。朱浣君提到:“如果你擅长做研究,不如培养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兴趣点,并通过正反馈获得动力;而如果你沟通能力很好,喜欢和学生交往,那可以多花时间在课程设计方面。”而对于职业的选择,朱浣君也有自己的思考,她认为人生存在诸多可能性:“选择很重要,但现阶段的某一次决定无法固化未来,而且你很难定论十年后一定会做什么,不如把每次的选择看成人生的多一种可能。”而一旦确定了自身志向与价值点,应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放眼未来,朱浣君希望能继续坚守志业,深耕科研教学一线。

(罗慧敏  王颖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