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傅十和,副教授,大学毕业于湖南城市学院房地产专业,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经济增长。曾在国内外《经济研究》、《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为WISE博士生工作主要负责人。
一踏进办公室,傅老师便笑着招呼我们坐下,还指了指冰箱,让我们自己随便取饮料。亲切的态度,在一刹那间,融化了我们些许的紧张,谈话在融洽的气氛中渐渐展开。
【求学之路】
谈到求学经历,傅老师笑着说了一个小秘密:他1990年高考时报考的就是厦门大学,遗憾的是虽然过了分数线但没有被录取,于是就调剂到湖南城市学院房地产专业。在读大学时,傅老师觉得那时的学生都比较关注时事,经常讨论股票、房地产、资产评估、会计准则等问题。毕业之后,傅老师先是到了一个国有企业工作。当时全国房地产改革刚刚兴起,工作单位也正在进行住房改革,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傅老师就结合工作中一些问题写了一些文章。出于对研究的热忱,两年之后,傅老师报考了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谈到当年考研究生的情形,傅老师觉得能考上主要靠的是自己平时的积累,工作期间写的文章使导师看到了他的研究潜力,从而选择了他。在南开大学就读硕士期间,傅老师的研究方向仍然是房地产方向,由于他的导师曹教授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对政策了解很透彻,傅老师跟着曹教授时也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南开毕业后,傅老师又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到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大部分留学生,出国的第一年由于要适应国外语言、环境,加之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多人都感到相当痛苦。但傅老师却从一开始便很享受他在美国的留学时光。原因在于去美国之前,傅老师就课程、语言、生活、文化等东西作过一些专门准备,还专门到北大听过相关的课程,凡事早作准备的态度,使傅老师走在别人前面。
当谈到导师及对他个人的影响时,傅老师说从不同导师身上能学到不同的东西,而Richard Arnott教授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傅老师在波士顿学院的主导师,也是一个有名的城市经济学家,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专业精神对傅老师影响颇大。傅老师举了关于Richard Arnott教授的几件小事情:有一次傅老师在给一份杂志做审稿人的时候由于遇到熟人的文章很是为难,便通过E-mail咨询教授,教授给出建议:如果因为个人原因难以做出决定就应该回避;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Richard Arnott教授跟傅老师说即使是一个打印错误,论文也不会通过,为此傅老师专门去学英文写作,经过了这样的精雕细琢,才使得傅老师现在在教论文写作时游刃有余。傅老师还说到他以后也会以这种方式教学生,希望能够让他们领会这种专业精神。
【社区参与】
在美国求学期间潜心学术之余,傅老师并没有像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选择四处旅游,而是选择在课余时间做了很多志愿者的工作。“做volunteer是了解美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增长见闻和锻炼英语口语的最佳途径”,他如是说。在美国,当志愿者是一种生活态度,到处都可以看到很多的志愿者。傅老师做志愿者还缘起于对学校、政府提供奖学金资助他完成学业的一种感恩。
当志愿者期间,傅老师曾帮助慈善机构为阅读障碍的孩子和盲人录制听力材料,当别人读材料的时候,他负责录音和同时校对是否读错。虽然该任务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且有些单调。但傅老师认为,那些朗读的志愿者,即使是数学书,都可以读得很有美感,公式、符号的读法都有着独特的韵味。不同内容的听力材料,极大了拓宽了傅老师的知识面;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当地的医院组织的HIV防治宣传工作,在其中接触到一些可以说是“三教九流”的志愿者,但透过他们对志愿者事业的专注和热情,傅老师学会tolerance(宽容)并理解美国社会的种种diversity(多样性),;傅老师还参加过美国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组织的联欢,和其他志愿者们共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剪纸、书法等,让从小生长在美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感受到了中国别样的魅力。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谈话中,透过他提及的志愿者工作与其兴奋的眼神,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傅老师回报社会的愿望和他对美国这个大熔炉社会的独特体会。
【授道解惑】
初到WISE,谈及在WISE的教学感触,WISE学生较为扎实的数理基础令傅老师印象深刻。“如果能结合好的idea,这将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傅老师说道。但他同时也提到WISE学生在关注数理基础的同时,较为欠缺对于社会本身的思考。他认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从某种程度来说应该像个作家、记者,要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吸取灵感。不关注时事,不关注人性的人是很难学好经济学的。当问及如何产生好的idea这一问题时,傅老师认为,一个好的idea的产生需要多方面的积累。首先,扎实的经济学背景和数理基础以及适当的论文阅读量必不可少,缺少了它们很难将理论做得深入;其次,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研究人的动机及人们怎样进行决策。为此,傅老师举了一个关于上海市提高汽车牌照价格的例子:政府制定该政策的本意是为了通过价格机制降低对汽车的需求量,从而达到环保和解决交通拥挤的目的。但事实上,有很多人采取的策略是在附近的城市申请牌照或者买较差的车,拿省下来的钱去竞买牌照。结果,不但车辆的数量减少不显著,反而加重了环境的负担。这些行为决策,如果学者只是闭门造车,是很难想到现实中的人们是如何产生策略性行为的。再者,要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多看闲书。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头脑风暴,才容易产生好的、新颖的idea。谈话中,“积累”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透过它,我们或许可以感觉到了傅老师的研究能够如此深入与贴近实际的原因。当我们问及其对WISE学生还有什么建议时,傅老师觉得WISE学生主要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改进:1、同学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原因或许是认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别人无关,不需要相互了解,这对研究是个大忌。要博学多才,方能触类旁通。否则,做学术的时候很容易陷入瓶颈并感觉到孤独。2、WISE的学生对于学术讲座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在国内,没有几所高校能象WISE这么频繁地开展这么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聆听好的学者的讲座,与之面对面交流,极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经济大家的思考方式,从而催化idea的产生。傅老师还认为,研究的热忱和兴趣十分重要,他指导学生的最大要求是学生对其主要研究方向有强烈的兴趣。傅老师十分享受和学生的交流,他长期在学生身上倾注大量心血,希望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生。
【多彩生活】
工作之余,傅老师是一个运动爱好者,他总共参加过三次马拉松比赛。在美国,参加马拉松赛事可以作为募集资金做慈善事业的一个途径。傅老师通过这个方法为母校的特殊教育系以及中国的希望工程募集了几百美元,除此之外,傅老师最大的爱好就是与人聊天。聊天的对象可以是同事、学生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谈话的内容海阔天空、无所不包。他觉得经济学有独特的社会学属性,只有多多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的思想,在做研究的时候才会更有idea,这点在和傅老师的谈话中反复提到。另外,傅老师还喜爱旅游、唱歌、散文等。在傅老师的世界中,世界是多彩的。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所欠缺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瞥一眼手上的表,猛然发现,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一个多小时。傅老师正是这样一个亲和得会让你忘记时间的人。采访中,傅老师传奇的留学经历、当志愿者的社会参与、对WISE学生诚恳的建议、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绝不把工作带入家里的态度,都令我们受益匪浅,这是一个学术、奉献、生活多方面真正完整的师者。傅老师笑着送我们到门口,与我们挥手道别,别不了的是停留在我们心中的谆谆教诲……
(WISE2009级硕士生 庄成锴 王腾 王越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