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首届乡村制度与发展论坛·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厦大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0

     11月8日,首届乡村制度与发展论坛·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厦门大学经济楼举办。论坛旨在以学术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厦门大学经济楼举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高忠华,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仇焕广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杨子砚副教授主持。

 

 

高忠华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他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不仅要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他强调,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深入研讨,能够汇聚更多学术界的优秀成果和创新思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仇焕广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农业经济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农业经济研究必须接地气,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仇教授特别呼吁各期刊杂志编辑部更多地支持农业经济领域的青年学者,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和机会,助力青年学术人才成长,推动农业经济学科的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唐建军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蒙莉娜副教授依次带来精彩报告。该环节由杨子砚主持,陈永清点评。

 

 

唐建军:Risk preference and migrant integration: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a

 

唐建军教授的研究揭示了风险偏好与社会融合之间的重要关系,发现风险厌恶型个体的社会融合水平往往较低,这表明风险厌恶者在社会互动中可能表现出更多的被动性。研究进一步提出,风险偏好对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影响取决于活动的成本特征。当某项活动被认为具有风险性时,风险厌恶者参与的可能性较低;但如果该活动被视为降低风险的手段,他们则更倾向于参与。在移民安置的背景下,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在安置初期可能被视为一种风险行为,因此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移民表现出较低的社会融合水平。这一发现为理解移民融合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移民融合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蒙莉娜:Climate Change and Water-Related Conflicts: Evidence from News Media

 

蒙莉娜副教授的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与人际冲突相关的个体行为。研究基于中国新闻媒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夏季干旱对水资源冲突具有显著影响,平均使每个城市的水资源冲突增加0.39起,而其他季节的干旱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观察到中国南部地区因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引发的水资源冲突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农业是驱动水资源冲突的主要渠道,夏季干旱不仅增加了农作物受损面积,还对晚稻的抽穗期和收获面积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引发了更多的水资源争端。研究结果强调了政府采取缓解策略以减少干旱对冲突影响的重要性。通过对水资源保护委员会、水利设施建设和灾害救助资金等不同缓解措施的分析,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和冲突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杨子砚副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雷馨圆副教授依次带来精彩报告。该环节由蒙莉娜主持,付娆点评。

 

杨子砚:村级农地流转与农村基层干部的沟通能力

 

杨子砚副教授的研究关注了我国农地流转发展不平衡、流转耕地细碎化等阻碍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问题。研究打破了文献中常见的农户层级研究视角,以村级流转市场层级的视角,构建了基层组织乡村治理能力与村级市场发育程度的理论框架,识别了农村基层干部沟通能力对村级流转率的影响。研究使用CFPS2010和2014数据,处理了访谈数据中调研员对村干部沟通能力打分存在的测度误差,通过控制调研员个体差异、省间差异和年度差异,提高了测度的准确性和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处理了基层组织任期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换届村庄中,基层干部的沟通能力,尤其是普通话熟练程度对村级农地流转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揭示了基层干部在农地流转中承担着对外沟通的重任。而未换届村庄没有呈现此正向作用,表明基层组织任期过长会抑制基层干部的沟通能力对村级农地流转率的积极作用。研究为加快村级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政策视角。

 

雷馨圆:产品准入制度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中国种业为例

 

雷馨圆副教授的研究聚焦"政府-市场"动态平衡这一协调安全监管与创新激励的核心问题。研究以2016年中国推行的种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化改革为契机,系统考察了这一准入制度改革对种业企业创新的作用。研究发现,产品准入制度市场化改革通过拓宽审定渠道和多元化评价标准,显著提升了种企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其内在机制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励研发投入、促进合作研发和加强技术引进。为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研究进一步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考察改革对企业育种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与实证分析结果形成三角互证。基于研究结论,雷馨圆副教授建议在种业领域应进一步深化产品准入制度改革,完善多元化品种评价体系;在其他关键领域,可借鉴种业改革经验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激励性的监管框架,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充分释放市场创新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张君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马彪副教授依次带来精彩报告。该环节由高杰主持,康健点评。

 

张君:农药产业绿色转型与政策优化设计

 

张君副教授的研究聚焦农药产业绿色转型与政策优化设计。研究发现,对水稻杀虫剂市场而言,中毒杀虫剂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1.68至-3.85),刚性需求较强,在较低限度内征税(20%以内)效果不理想,若以较高税率征税则会大大降低农户社会福利。微毒杀虫剂价格较高,但需求价格弹性较高(-5.1至-6.3),对其进行高限度补贴会大幅提升市场份额,并降低中毒杀虫剂使用量,极大促进农药产业绿色转型,但补贴所需资金量较大,政府财政负担重。微毒杀虫剂所占市场份额较少(约7.2%),但价格较高且企业利润率较低,导致农药市场绿色转型推进缓慢。建议选取合适的政策杠杆,农药减量政策的制定应根据农药的风险性和类型划分标准化;差异化应用政策工具,在系统性补贴基础上结合税收等激励工具;优化财政支出,通过高性价比、精准补贴等手段推动农药产业绿色转型。

 

马彪:引人的馈赠:人口流动与城投债定价

 

马彪副教授的研究聚焦人口流动与城投债定价问题。研究指出,随着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依靠“卖土地、建新城”实现城市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路径难以持续,应加快推进“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的新型城镇化,形成“人口—产业—城镇”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研究建议鼓励人口流入地融资平台公司低成本举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支持人口流入地区县级融资平台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城投债,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净流出地区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风险可控的原则,既不能唱"空城计",更不能在开发建设中贪大求快、盲目举债、过度扩张债务规模。研究强调加快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的制度体系落地生根,努力缩小各省公共服务常住地供给制度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刘琦助理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李智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陈煌助理教授依次带来精彩报告。该环节由林友宏主持,陈爱丽点评。

 

刘琦:从生态保护到乡村发展:林业政策的制度演进与成效评估

 

刘琦助理教授的研究聚焦从生态保护到乡村发展的林业政策制度演进与成效评估。研究通过田野实验考察了空间协调拍卖机制在农业环境合同分配中的应用,该机制旨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环境收益指标。研究涉及432名中国农民,分为72个拍卖小组,采用二乘二完全因子实验设计,随机分配到四种不同处理组,以检验集聚奖金机制和联合竞标机制是否能改善拍卖绩效。集聚奖金机制是对单独竞标但同时获得合同的邻近农户提供奖金支付,联合竞标机制则允许邻近农户联合竞标并为成功的联合竞标提供奖金。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提供集聚奖金,空间协调拍卖的环境绩效相似,但不提供奖金时成本效益略高。引入联合竞标机制会导致环境绩效和成本效益均降低。集聚奖金机制的环境绩效高于联合竞标机制,但成本效益相似。研究为优化农业环境政策设计和提升生态保护效率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李智:The Ratchet Effect and Its Amendments in Threshol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李智副教授的研究聚焦《巴黎协定》中的弱棘轮机制及其改进方案。《巴黎协定》包含弱棘轮机制,规定各方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不能随时间递减。然而,这一机制往往导致早期贡献减少以避免后期高义务,即所谓的“棘轮效应”。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在同质和异质诱导价值环境下,于门槛公共物品博弈中检验了这一效应,并测试了两种改进机制:强棘轮机制(SR,要求贡献严格递增)和集体最低贡献机制(CMC,设定集体选择的最低标准)。实验结果支持弱棘轮机制存在显著的棘轮效应,受试者初期减少贡献,后期增加不足以抵消早期下降,导致整体供给率降低。强棘轮机制虽也面临初期低贡献,但恢复更快,能有效补偿初期下降。集体最低贡献机制在同质环境中通过提升初期贡献来缓解棘轮效应,但在异质环境中会抑制高价值主体的贡献。研究强调平衡这些冲突激励对有效气候政策设计至关重要。

 

陈煌:农业无人机的采纳与效果:基于信息随机干预试验的研究

 

陈煌助理教授的研究基于在中国八个省份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考察了信息普及对无人机技术采纳的影响,以及无人机采纳对农业生产效率与环境外部性的后续效应。研究发现,信息干预显著促进了农户对无人机技术的采纳,且对中等规模农户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无人机的采纳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这与该技术所具有的劳动力替代特性高度契合。与此同时,农户在化肥和农药上的支出显著下降,表明无人机的推广应用有助于缓解土地退化问题。这一积极的环境溢出效应虽长期被现有文献所忽视,却在当前农业可持续转型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此外,估计结果还显示,无人机采纳对农业单产、利润及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正向影响。本研究为理解无人机技术的推广机制及其经济与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对相关文献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至此,首届乡村制度与发展论坛·青年学者工作坊圆满落幕。会议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主办。

 

(经济学科 杨子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