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2025两岸微观经济研讨会在厦大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9

9月27-28日,“2025两岸微观经济研讨会:理论与应用”在厦门大学举办。会议由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以及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基础科学中心主办。来自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内地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会。

本次会议延续了小规模、高质量、深度讨论的特点,包括经济发展、企业和产业组织、贸易和城市发展等议题,邀请3位知名专家作主题演讲,并遴选13篇优秀论文在平行会场中报告和讨论。

2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厦大经济楼举行,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潘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静,以及台湾“中研院”特聘研究员陈恭平依次致辞。


潘越致辞

潘越介绍了厦大在对台学术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她提到,当下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产业链重构、数字化转型等深刻变革,两岸经济既面临共同的挑战,更拥有协同发展的巨大机遇,期待两岸三地学者们借此交流机会,碰撞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也期待进一步拓展与台湾高校等研究机构、优秀企业的交流合作领域,让学术成果广泛传播并转化为推动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李静致辞

李静表示,闽台一水相连,同根同祖,渊源深厚。作为厦门大学最重要的优势学科之一,厦大经济学科在两岸学术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积极且活跃的作用,期待专家们发表真知灼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努力持续推动两岸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陈恭平致辞

陈恭平介绍了举办此次研讨会的缘起,高度评价了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期待有更多机会与两岸优秀学者一起举办高质量研讨会,交流合作。

主旨演讲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张轶凡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红松副教授、台湾大学蔡宜展副教授依次带来精彩报告。该环节由陈恭平教授、厦门大学王璐航副教授主持。


张轶凡:Digital Footprints and Policing

张轶凡教授利用大数据研究了数字技术对于社会治理的影响。2016年中国实施了移动支付实名制,这一政策要求所有移动支付账户必须与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绑定,该项改革旨在提升金融系统的透明度,防范金融犯罪并强化网络交易的安全监管。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数字技术对正规金融行为的影响,而较少探讨其在打击非法经济特别是色情服务业方面的执法效果。基于此,张轶凡教授以移动支付实名制改革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中国色情服务业违法犯罪查处强度和执法效率。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中国行政处罚数据库(CAP)和中国裁判文书数据(CJO)进行文本识别与筛选,提取涉及色情服务的案件数量、逮捕情况、处罚结果等关键变量,并利用金融普惠指数作为衡量各地支付宝实名账户覆盖高低的指数。

研究发现,中国2016年移动支付实名制改革显著提升了警方对色情服务相关犯罪的逮捕数量;由于支付记录可作为关键电子证据,逮捕行动中具有移动支付记录的案件比例明显上升;执法效率和精准度显著提高:隐蔽的私人场所逮捕案件比重增加;同时色情服务价格因执法风险上升而提高,导致该行业的整体规模出现收缩。研究进一步拓展发现,移动支付实名制改革导致性暴力、性骚扰、强奸等犯罪行为数量上升,在公众健康方面降低了HIV等性传播感染的发病率,以及提升了因出轨导致离婚的比率并增加了家庭暴力案件。该研究拓展了数字技术在地下经济领域及相关社会治理领域的影响。


张红松:Competitive Collaboration: Output Subcontracts among Competitors

张红松教授基于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数据(ESIEC),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产出分包行为,揭示了“竞争性协作”这一新型产业组织形态。报告首先揭示了在同一市场内,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并非仅有竞争关系,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存在横向分包合作。接着张红松教授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实证发现:分包企业通常绩效更优,表现为规模更大、生产率更高、资金流动性更强且供应链关系更稳定;企业家优秀的人力资本,如教育背景与营销能力,是促进分包的关键因素;而企业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越高、合同违约成本越大,其参与分包的动机也越强。

为解释上述现象,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在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分包机制能帮助企业有效应对需求波动,而企业的参与决策内生地取决于其营销能力和合同失败成本等因素。该模型的核心推断与实证事实高度吻合,为理解这一复杂的“竞争性协作”关系提供了简洁而有力的理论支撑。张红松教授利用ESIEC微观调查数据,为产出分包这一“竞争性协作“现象提供了系统的微观证据,并建立了将企业异质性和需求不确定性等因素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化了对企业间复杂互动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市场结构的认识,为评估产出分包对行业效率与福利的宏观影响奠定了重要基础。


蔡宜展:Automation, Polariz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Optimal Tax Progressivity and Robot Tax

蔡宜展教授的研究通过构建和校准模型,揭示了自动化导致美国就业与工资两极分化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累进收入税与机器人税的最优动态设计方案。研究首先指出,传统劳动力模型虽能解释部分就业动态与工资溢价,却难以充分说明两极分化现象。为此,研究将劳动力按才能分配至抽象、常规和体力三类任务中,同时引入自动化资本与这些任务之间差异化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模型分析显示,自动化会推高抽象任务劳动者的工资,同时压低常规任务劳动者的工资,从而使就业和收入向抽象和体力任务集中,重现了美国数据中观察到的两极分化模式。

在规范分析部分,研究提出了针对两极分化的动态税收方案:在自动化发展初期征收机器人税,以缓冲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随着技术成本逐步下降,再逐渐降低机器人税,同时提高所得税的累进性。该方案旨在平衡效率与公平——既释放自动化的生产收益,又通过税制调节收入差距,激励合理的劳动供给。该研究的核心贡献在于将自动化、劳动力市场极化与税收政策纳入统一框架,为理解技术变革下的分配冲突与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结论对政府在自动化技术加速发展时期制定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税收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本次会议设置了2个平行分会场,青年学者们围绕数字化转型经济学、竞标赛理论、媒体和社会反馈经济学、人力资本、信息经济学、空间问题等展开成果分享和交流讨论。

至此,2025两岸微观经济研讨会落下帷幕。会议鼓励以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应用微观理论、实证微观分析为基础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研究。

(经济学科  何永芳 朱静怡 周伊格 刘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