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厦门大学2025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颁奖典礼在建南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典礼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学生会和厦门大学研究生会承办,闽都陈嘉庚公益基金会协办。
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李木易老师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入选2025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


2011年在香港大学取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后,李木易老师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既要在数据的世界里探寻真理,也要把这份对统计的热爱和对学术的传承,变成照亮学生前路的光。
如今十余载过去,她身兼两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多职,却始终没让治学的严谨与育人的温暖失衡。
笃学深耕,做教育的探路人
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统计学从不只是冰冷的公式。2019年她凭借“翻转课堂”的创新实践获得校级教学二等奖;2020年,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她深入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统计学家,并以此为基础,发表了题为《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数据实践》的教学改革论文。连续8轮次开设的中国大学慕课,让校园围墙外的更多人感受到统计的魅力。
2022年、2023年她和统计师资团队先后拿下“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但学生们记得更清楚的,是她课堂上突然递来的话筒,是那句常挂在嘴边的“改个条件会怎样”——她总爱用提问把学生从“被动接收”拉到“主动思考”,每一堂课都想帮学生搭起用数据认知世界的框架。
潜心科研,做学术的躬耕者
科研路上的李老师同样专注。围绕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和社会保障政策评估三大领域,她在多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20多篇论文,已完成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正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
但这份专注里,始终藏着一份对社会的关切:她围绕残障群体就业政策做研究,不光在统计学的课程上,还在公共政策的课程上,用扎实的数据为政策评估提供支撑,让学术成果能真正触碰到需要帮助的人——原来统计的价值,不仅在科研论文里,更在烟火人间的需求里。
温情护生,做成长的同行人
而学生们最爱聊起的,是课堂之外那个“像家人一样”的李老师。每年中秋的博饼活动是固定节目,外地学生总能在骰子的叮当声里,快速融进厦大的氛围;谁要是生了病,只要她知道,总会第一时间赶去看望。“爱生如子不是四个字,是真的把我们的小事放在心上。”有学生这样说。
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李木易老师还获得过“厦门大学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表彰,牵头搞师生党支部共建、申报“经学八闽”课题,让党建和教学科研深入融合;作为中国统计学会多个分会的理事,她也总在为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奔忙。
十余载教坛岁月,李木易老师始终站在那里,左手握着统计的严谨,右手捧着育人的温暖,她用公式推导学术的深度,用关怀传递教育的温度,成为学生口中“亦师亦友的引路人”,这份专业与温情,或许就是“我最喜爱的老师”的模样。

文丨陈紫凡 黄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