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依山面海,推开窗就可远眺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新鲜空气迎面而来;这里美景环抱,海风轻拂,厦门大学校园美景尽收眼底。这里,是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内的“最美咖啡屋”——经济楼“三味咖啡屋”。
推开圆弧形玻璃门,走进三味咖啡屋,浓浓的咖啡香迎面飘来。在这里,随处可见厦门大学、厦大经济学科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桌子上铺陈着泛黄的厦大老报纸;陈列柜上,各类外国学术过刊整齐划一;就连过道门帘,也是手绘的厦门大学群贤路映像……这些,无一不让你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气质和历史底蕴。
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为三味”, 这便是“三味咖啡屋”名字的最初来由。然而渐渐的,“三味咖啡屋”有了自己的新“三味”——学术味、厦大味和国际化味。
“学术味”

三味咖啡屋。
诚如源自《诗经·小雅·鹿鸣》的咖啡屋大厅“鹿鸣厅”的命名,三味咖啡屋是“圣贤聚集之所”。
各类学术会议上,三味咖啡屋是学者们在会间交流的不二去处。在开张至今短短半年时间内,由于这些学者们的光临,三味咖啡屋沾了不少“学术气息”,他们中,有扬名天下的国际顶尖经济学大师,有如日中天的研究精英,也有胸怀大志尚在学习阶段的青年经济学子,他们把知识、智慧带到了厦大经济楼、带到了三味咖啡屋,他们的思想、智慧在这里聚集、碰撞、萌芽。
久而久之,三味咖啡屋越发有了“书香气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这里聚集,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慢慢沉淀。大家喜欢上了这里,愿意推广这样的交流平台。在今年6月的学术会议期间,一位国外学者对着咖啡屋的每个角落猛拍照,他说,咖啡厅很棒,他要拍照回去,让他们的系主任多向中国高校学习。

2014年6月,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为致礼Jerry A. Hausman教授杰出贡献而联合举办“2014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前沿发展国际研讨会”,图为Jerry A. Hausman教授与参会人员在咖啡屋交流。


2014年3月底,WISE海归、外籍老师为WISE学生分享留学经验。

2014年7月,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暑期夏令营茶话会在三味咖啡屋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生与两院教师畅谈经济学教育与研究。
除了参加学术会议的学者,经济学科的各个项目,如本科国际班、双学位、硕博士生等各类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会,以及学生、家长与学院教师的对话会也都安排在这里举行。2014年6月厦大校园开放日期间,经济楼举行高考学生及家长参观活动,并三味咖啡屋举行师生交流“Teatime”。两院老师们介绍学院及本专业情况,与考生和家长谈人生规划。有家长感叹道:孩子进入象牙塔后,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里学习、成长,将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2014年6月,厦大校园开放日期间,经济学科举行经济楼参观活动,应届高考学生及家长在三味咖啡屋与两院教师畅谈。

2014年5月,厦门大学经济学科读书会首场精读沙龙分享会在经济学院三味咖啡厅举办。
三味咖啡屋还设有两个别致安静的独立包间,分别命名为“龙言”和“凤语”,“龙言凤语”,原意为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这里指自由宽松的学术交流。老师们经常在独立的包间内接待来访专家,与学生交流讨论,或者举行小型学术沙龙。

2014年5月,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林哲群教授来访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国进教授在三味咖啡屋VIP厅与林教授商谈两校人才培养合作及学术交流问题。
舒适的环境、面向南普陀寺开阔的观景视野、便宜的价格以及周到的服务,都让师生愿意走进三味咖啡屋。而咖啡屋蕴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喝咖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碰撞、沟通与交流的文化。做学术是一件辛苦、寂寞的事,正如咖啡入口的苦涩,然而与他人探讨学术问题、分享经验,又如同咖啡入口后的醇香。在咖啡屋漫谈学术、畅聊人生与未来,这也才是咖啡文化与高校学术文化真正融合的地方。
“厦大味”
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在当年建设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时,不仅投入资金,更根据他在南洋各地接触到的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亲自设计和规划,建成了既有西式特点、又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和闽南民俗的“嘉庚建筑”。据说,修建福南堂时,他曾随意问起工地工程师需要铺多少块地砖,工程师根据之前常规丈量报了个数,但嘉庚先生目测和步量后说,按这个数量可能要缺个五六块地砖。事实真被嘉庚先生言中。在建设咖啡屋的过程中,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践行者一把手抓基建的“嘉庚作风”。
三味咖啡屋从开始筹划、设计、装修、采购到现在营业,凝聚着学院许多老师的心血。老师们每每在国外或国内其他地方看到好看的咖啡屋或元素,就会第一时间拍照发给经济学院技术中心的老师们作为咖啡屋设计装修的参考。三味啡屋的每一盏灯、每一张椅子、每一幅画、每一个摆设,都是经过不断的讨论、对比和挑选而来的。

以厦大校道图摄影图为素材制作而成的门帘。

挂在三味咖啡屋墙上的历史照片。
咖啡屋桌子上铺设着厦大的老报纸,是技术中心老师从厦大档案馆筛选出与经济学科相关的厦大老报纸,借出来拓印,然后经过电脑处理,最后进行彩色列印得来。老报纸上还铺着各类历史图片、师生风采、学生活动等照片。除此之外,咖啡屋的墙上还挂着厦门、厦大和经济学科各个时期的照片、挂画,很多照片现在都已经很少见到。搜集这些照片,经济学科的老师们也花费了不少功夫,“图书馆、档案馆、各类文献资料,能找的我们统统找了一遍,就是想把相关的、最好看的照片找出来。”相关工作人员如是说。

三味咖啡屋桌上铺设的厦大老报纸。
这些用心的装饰,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就是外校来访的顾客一进三味咖啡屋,就能在很短时间内感受到厦门大学和经济学科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文化。
“国际化味”
“厦大经济学科的国际化程度,从每天往来三味咖啡屋的外国人人数就可以看出来了。”目前,经济学科拥有上百名国际硕士、博士、本科学生及国际交流生,这些学生来自德国、美国、挪威、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比利时、荷兰、泰国、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波兰、俄罗斯等国家。他们是咖啡屋的“常客”。闲暇时分,国际学生们相约在咖啡屋,一起学习和品咖啡,尽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咖啡文化却成为了世界性的共同语言。国际学生有自己的学生组织,而三味咖啡屋就成了外国学生群体的“根据地”。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国际硕士生与导师在三味咖啡屋交流讨论。
除了国际学生,对于有多年海外学习生活经历的外国籍的老师们和“海归”老师们来说,喝咖啡对他们来说,也早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咖啡屋开在学院内,让我们走几步路就能喝到咖啡、吃到三明治,过上仿佛还在国外的生活,一点也没有刚回国的不适应感觉。”一位刚到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任职的年轻海归教师说。
当然,咖啡屋现代、简约的装修风格,也显示出具有“洋味儿”的“大将之风”。一位院友得知经济楼内的三味咖啡屋开张,特地赠送了一台三角钢琴给咖啡屋,间歇时老师、同学们在咖啡屋里弹奏几曲,悠扬的琴声,让人沉醉在西洋传统艺术的陶冶之中。
在咖啡屋旁侧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外文学术期刊,更有不少经济类外文书籍,这些外文期刊和书籍,一部分是学院所有,另一部分是两院教师们主动赠送给咖啡屋、让学生在咖啡屋的时间能享受更多的精神食粮。一些旧的外文学术期刊,是学院通过国外的渠道购买而来。这些外文期刊和书籍,成为同学们在三味咖啡屋的手中读物。
弥漫在经济楼的咖啡文化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在厦大校园内兴起,目前已有20余家,遍布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各个学院,这与厦大朱崇实校长多年来推崇咖啡文化密切相关。“咖啡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不管是谁,在咖啡馆里都能够喝上一杯咖啡,它非常大众化,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咖啡文化是一种自由文化。在咖啡馆饮用咖啡,不管大家是否认识,都可以坐在一块自由地交谈,探索高深的学术问题,谈论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朱校长曾经这样说。
2013年3月,厦大经济楼的第一家咖啡屋——“王亚南书院”正式开张营业。“王亚南书院”位于经济楼楼内一楼图书馆外,呈半露天式,以纯木质结构装修,配以零星绿色植物的点缀,在白天仅靠自然光源便可满足日常采光,夜晚点亮廊柱壁灯及台灯以提供充足光源,营造出温馨优雅的气氛。自从“王亚南书院”开张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有了新天地,各类师生交流活动在“王亚南书院”咖啡屋举行。

2013年4月,经济学院“经院有约”活动在“王亚南书院”咖啡屋举行。经济学院党委领导老师与学生代表围坐在一起,围绕同学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2013年4月,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双学位导师见面Teatime活动在“王亚南书院”举行。
由于“王亚南书院”座落在经济楼内经济与管理图书馆的对面,复古的书院式风格成为老师、同学们看书、品咖啡、聊天的重要场所,成为了经济楼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师生阅读、交流、沟通场所的需要,在经济楼新楼5楼,三味咖啡屋应运而生。
三味咖啡屋的咖啡,被学生称为“全厦大最便宜的咖啡”,招牌“三味咖啡”只要10元钱一杯,醇香美味,目的在于让每位师生都可以享用到既便宜又好喝的咖啡,让咖啡文化真正成为厦大经济楼内的大众文化。老师和学生只要花上10元钱,就可以在三味咖啡屋静静地待上一下午,或者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一整天。不仅限于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师生,三味咖啡屋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营业半年来,经济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从饮品种类、咖啡屋布置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建议,细心的顾客会发现,咖啡屋正在一点点发生细微的变化。目前,咖啡屋的运营已经相对成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多文化类活动在三味咖啡屋举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正在努力将咖啡屋做成更加优质、更有文化气质的咖啡屋。
(WISE 黄诗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