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贯中教授与两院老师座谈)
在经济学院系列论战第二话中,文贯中教授认为在现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作为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力军的农民工却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认为土地要素应该由市场配置,对土地所有制的态度应该尊重农民的自愿性,允许自由交易,除非公共利益受损政府不得干预。基于长期市场价格土地持有者可以自内地去实现土地的价值,指导土地流向,使得生产力得以发展,GDP得以实现最大化;而且在土地私有制下不仅仍然可以保持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还可以改变现今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实现城乡收入收敛。
赵燕菁教授则认为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土地集体所有制在一开始有其合理性,不能因为土地私有制在其他国家的成功改革来论证其在中国的合理性。他认为经济要增长前提条件是社会和劳动力要分工,而分工的前提是要有货币支持。中国最初选择计划经济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不能克服一般等价物短缺的问题,而计划经济能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高水平的分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通过对美国的长期顺差以及住房制度拥有了足够的货币,且是跟美国类似的信用货币。赵教授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土地私有可流动性交易可能带来的房地产价格崩盘的严重后果。资产急剧贬值致使信用货币的金融危机需要靠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做支持,然而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不反对土地机制改革,但是不能冒戳破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另外一方面他认为要创造一种高流动性低风险的资产代替高危的房地产资产。

(文贯中教授与赵燕菁教授就“中国现有土地制度改革与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
论战结束后,文贯中教授还受邀为大家带来题为《价格是土地配置和用途管制的灵魂》的讲座。他指出发展经济如果由乌托邦理念作引导,人类社会抵御乌托邦理念的最有力武器便是市场机制,这种机制强调核算成本和有效需求,强调供需平衡,强调奖励勤奋和创新。这种机制以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价格向一切企业和亿万民众提供核算成本,计算利润和福利的信息,而市场是能够产生这种信息的唯一来源。
土地市场配置就是用土地价格配置土地,就要做到容许一切用途的土地自由交易,容许土地随价格变化而改变供求数量,容许存在套利。所以,土地使用的分类由土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只在需要控制负外部性,以及需要征地以满足公共利益的场合才起决定性作用。文教授提出具体的几点措施,首先根据土地的机会成本高低将所有土地大体分为三块,即城市建成区,纯农区以及郊区;其次,由于第一大块和第二大块土地机会成本比较稳定,业主并无改变自己土地的基本分类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在较细的使用分类上允许作微调;第三,允许郊区这部分土地以现有用途自由入市;第四,位于城市边界之内的小产权房和城中村,紧挨城市建成区甚至为其包围。

(文贯中教授为两院师生带来《价格是土地配置和用途管制的灵魂》讲座)
论战和讲座之后,不少学生、老师以及业界人士也纷纷与他们探讨,两位教授也都分别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文贯中教授简介:
文贯中教授于1982年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经济系副教授,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9-2000),现为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以及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经济学院EDP中心 戴秀湘 WISE 2015级硕士 丁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