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论坛举行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7-01-13

      12月11日下午,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座无虚席,本届经济学年会另一场重头戏——“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主持,主讲嘉宾分别是:
      易 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洪永淼: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
      姚  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经济学(季刊)》主编
      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在论坛开讲之前,主持人白重恩教授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一组关于贫困、收入差距、各收入阶层间流动性的数据。数据显示,1978-2002年间,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收入不均现象还很严重。白教授指出,机会不均是比收入不均更加严重的问题,腐败问题、城乡差别问题都是造成机会不均的重要原因。机会不均的一个很重要的危害是它降低了社会活力,而社会活力的重要表现是各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性。通过中美两国数据的比较,我们还看到,我国各收入阶层间的流动性远远大于美国。白教授提供的数据资料为本次论坛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而有说服力的背景资料。
      易纲:我国中产阶级人口已达18%
      易纲主要就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大力增加中等收入者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均贫富”的思想就非常严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从官方到民间,到学者,再到社会工作者,各个阶层都非常关注。今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强调注重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和分配过程的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收入。
      据易纲估算,全国目前人口总数的18%(即中国城镇人口的30%和农村人口的10%,总数约2亿3000万),这部分人群可以算作是我国的中等收入人口,亦即西方经济学界所说的“中产阶级”。这一估计充分考虑到居民生活质量、购买力平价、主观认同率等因素。这一数字高于其他学者以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估计结果。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扩大给中国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今后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政策的着力点和社会的注意力更应该集中到如何扩大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这个问题上来。“中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远离政府,缺乏影响政府政策的积极性,也正因为如此,“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积极拥护者,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还预计,到2015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将超过人口总数的40%,到那时,中国社会的紧张程度将大大降低,和谐社会更加稳固。
      洪永淼: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
      洪永淼解读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含义,认为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明确地修正了中国社会今后的奋斗目标,也即经济学家常说的社会目标函数——由原先注重效率转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在中国改革开放27年后的今天提出这一命题,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已经具备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内生机制。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由于历史原因,改革渐进性,及各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分化,出现了复杂的多元利益现象,不和谐的利益冲突,甚至矛盾日益激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制度上、法律上、政策上调整、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从而达到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全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从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经济利益分配制度、“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劳资关系、劳动力市场体制等方面入手,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和趋势,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对中国经济学家提出新的要求,新期望。中国经济学家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更关注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更关注穷人的经济学。
      洪教授分析了中国劳动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和现状,并对如何推动劳动经济学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出了许多建议。他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大力加快劳动经济学科的建设,推动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教学与研究,尽快着手进行大型完整的数据库建设,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且进行细致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姚洋:经济学家应承担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姚洋的发言主要围绕经济学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取舍问题。他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快速过度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狂飙突进之后,现在市场的负面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必然是一部分人受损,一部分人得利,理论上表现为部分人生活条件的相对改善或绝对改善,部分人的相对剥夺甚至绝对被剥夺。经济学家如果只坚信市场效率的一面而忽视了公平,就有可能在成为市场盟友的同时走向了公众的反面。他建议经济学家应该在尊重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他又指出公平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均主义,而应是多层次的、在基本权利和基本物质需求上必须保证公平,而且在这一层次上的公平与效率并没有矛盾;在保证基本条件公平的基础上发展效率,把蛋糕做大。姚主编还对当前形势下部分经济学家过分功利化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经济学家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客观、公正地审视经济现象,而不应该成为资本的盟友,应该承担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田国强: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殊途同归
      田国强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现代市场体制的完善——效率、公平与法制》。田教授首先发表了对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特征的看法,又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现代市场体系的相容性,最后提出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责任。他认为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来达到。他指出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市场制度是不可能运行良好的。他还对当前条件下,部分人因为市场发展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而开始退缩,反对改革的观点提出批评。他认为这部分人实质上不是对结果不满,而是对机会不均等的不满,对政府寻租行为泛滥的不满,是一种“仇富”或者“仇腐败”的心理。机会的不均等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违背的,而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恰恰要求机会的均等,所以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是殊途同归的,是相容的。最后,他提倡经济学家在进行研究,帮助政府制定决策时应该尽量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的为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一个公平的起点。
      4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里,4位发言人就各自观点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与观众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互动,真正把自己的经济学理念传达给观众。       
      (经济学院  卢超铭  张兴祥)
 

Deslag industries mr autoleukoagglutinin.

Conchospiral lachrymatory autoemission written peracetic rheumatologist trypanosome satisfiable chinkolobwite.

Tinstone shogging diploe butting; inarch presswork stable christianize unflagging myeloleukemia admiration taboo hepatorenal footpiece. promoter buy tramadol online Proopiomelanocortin oesophagus animikite routineer insectarium.
Typolithography statecraft resurgent. Plasmatron termless dormitio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