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博士生导师谈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记2012全国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圆桌论坛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2-10
        12月8日上午10点30分,2012厦门大学全国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桌论坛之“博士生导师谈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在经济楼举行。论坛由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方颖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少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同三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王维国教授、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朱力行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朱平芳教授和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龙小宁教授围绕国内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教育展开讨论。
 
         在方颖教授简单介绍论坛主题及各位嘉宾之后,论坛正式开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子奈教授首先做“按照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生和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的主题发言。
 
         李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有关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虽然数量经济学在国内名义上是一级学科,但其实际招生、培养计划、培养环节、研究方向等都是按照二级学科来操作的,因此,博士生论文水平无显著提高。第二,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分离,表现在一批经济强校不重视数量经济学研究,甚至有些学校的数量经济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院系之外的。第三,数量经济学博士培养条件不好,缺乏较强的指导教师团队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第四,数量经济学学科特色淡化,理论方法研究薄弱。
 
         对此现状,李教授也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第一,按照一级学科培养博士并不是笼统的“宽口径”,因此,博士生教育的知识基础要宽,但论文研究要窄;第二,要实现博士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对比欧洲和美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我国目前正在从欧洲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但仍然存在轻课程重论文的倾向;第三,要加强数量经济学博士生的课程教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生的课程要重于其他学科。第四,注重课程学习阶段的研究训练,博士生培养要遵循课程学习、研究训练、论文研究的程序,可通过课程论文、学术活动、二年级论文等形式对博士生进行研究训练。第五,数量经济学博士生的论文选题要由应用研究转向理论方法研究,但应坚持理论方法研究的问题导向,注重应用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模型方法创新。
 
         李子奈教授以一名资深的学者的身份探究了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的现状,并给出了其对于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演讲完毕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泰斗致敬。之后,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厦门大学教授洪永淼针对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来对数量经济学博士生的培养作主题发言。
 
         作为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的教授,对于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洪永淼教授给出了题为“国外计量经济学博士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演讲,以为中国当前的博士生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首先,洪教授介绍了康奈尔大学的博士课程设置:一年级时,其核心课程包括三高(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以及新开设的线性规划课程。在博士一年级快结束时,通常会进行博士资格考试,以选拔出较优秀的学生。在博士生二年级时,将博士生培养的精力转到专业课程上。在专业课程上,需要学生至少选两门专业课程系列,一门专业课程作为主修,另一门作为辅修。作为知识补充,也会有很多学生选修数学课程来加深对于数学的掌握。此外,不同于国内的是,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生还必须要做至少两年的助教才有可能博士毕业,以培养其教学经验,这也体现了国外教育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责任感的重视程度。
 
         第二部分,洪教授详细地谈论了国外计量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模式。首先,洪教授讲述了康奈尔大学的计量经济学分为两个系列:Ⅰ概率论与统计学、Ⅱ计量经济学。并对两个系列做了简单说明。在谈论中,洪教授一再重申要注重教学目的,而不要一味的只是去学,舍本逐末。然后,洪教授向我们说明了国外高级课程的作用:对学生写论文之前的研究训练,并阐述了中国当前比较缺乏这一方面的训练。最后,洪教授通过几个小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相对于国外学生,中国当前的学生在表达能力、经济思维等方面比较欠缺,有待改善。
 
         洪教授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了国外的数量经济学的相关情况,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而后,进入了嘉宾讨论环节。
 
         在嘉宾讨论环节,围绕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以及数量经济学学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这两个问题,嘉宾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少平教授首先进行了发言,他认为我国经济学的科学化进程还有一段漫长崎岖的路要走,目前要与国际完全接轨似乎不太现实,而经济学的数量化具有不可逆的趋势。张晓峒以及王维国教授也认同王少平教授的观点,认为定量分析应用到经济学是不可逆转的。王维国教授认为,数量经济学在我们经济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前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中存在人才定位不够清晰、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普及以及应用程度不高、理论方法创新不足、没有以解决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作为目标等问题。
 
         针对王维国教授谈到的理论方法创新不足的问题,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朱力行教授则与我们分享了他求学时期写论文、选题目的一些经验,他认为做理论要做得漂亮,不能拖泥带水。来自社科院的朱平芳教授则认为基础理论的训练非常重要,只有学好了才能为以后解决现实问题打好基础。李子奈教授则认为优秀博士生论文有两个特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一是研究内容主要是理论方法;二是论文里都有明确的应用于中国问题的实例。而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王诚也认同计量经济学是未来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数学则是研究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利器,在选题方面,要做对中国改革发展有帮助的研究。
 
         在问答环节,首先,来自山东大学的刘颖同学向在场的各位教授询问了对应用计量经济学发展的看法。李子奈教授认为目前经济学的各个学科已经广泛地采用了数量化的分析方法,应用研究当中应根据研究的对象,在应用当中发展新的理论方法。
 
         其次,来自厦门大学的王霞同学则向在场嘉宾询问了他们对目前博士生“海归”与“土鳖”之间的差异以及区别对待的看法。对此,李子奈教授认为从整体上讲美国经济学博士生的水平比中国的要高,但就个人而言,国内也有不少出色的人才。汪同三教授则认为这只是一个阶段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海归”与“土鳖”之间的差距会逐渐减少,但时间较长。而作为“海归”的龙小宁教授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制度仍然具有很多问题,目前还处于转型阶段,“土鳖”们在面对待遇差别这方面,应当放好心态,将重点放在加强自己的能力上。此外,朱力行、洪永淼等教授也提出了不少精彩的观点。
 
         最后在一片热烈掌声中,2012厦门大学全国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桌论坛之“博士生导师谈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到此完满结束。
                                                                                 (WISE硕士生 钟慧珍 师芡芡 刘春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