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谢富胜教授受厦门大学经济学科邀请,带来了一场题为“转型增长的中国奇迹——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解释”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高岭助理教授主持。谢教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知名中青年学者,曾获得第十四届(201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两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与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
谢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奇迹的三种经典解释,分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地方竞争理论。他认为这三种理论都表现出了一种线性化的思维方式,只抓住了“中国奇迹”的某一重要特征并将其当作整个经济增长过程的根本性因素,难以在长时段中解释中国经济的转型增长。谢教授倡导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遵循问题导向,从矛盾发展的角度解释中国的转型增长奇迹。

随后,谢教授介绍了现代增长理论及其面临的瓶颈,他认为瓶颈的主要根源在于现在增长理论所依赖的理性经济人和市场经济制度永恒性假定。而他所建立的“经济体制改革—技术经济体系”互动的动态矛盾分析框架可以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接着,谢教授介绍了动态矛盾分析框架下的四个重要命题,并强调变革经济体制以调节新技术经济体系是不停探索和适应的过程,涉及到政府、企业以及居民部门等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其中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是保障经济体制朝着促进有利可图的新技术经济体系形成的方向转变的基础。之后,谢教授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家乡黑白电视机销售阻滞事件为例,生动具体地阐释了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谢教授结合统计数据,运用动态矛盾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转型增长进行阶段性分析。他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去主要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1978年-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2001年)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2002年-2011年)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数量型温饱消费+缺乏技术进步的粗放式生产”、“质量型温饱消费+伴有技术进步的粗放式生产”和“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大规模生产”三类技术经济体系。2012年至今是一个“旧破新未立”的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政府已经陆续出台针对性改革政策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有待形成。
最后,谢教授总结了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三条基本经验,分别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和坚持发挥党的能动性优势。谢教授耐心地回答了线上观众与线下老师的问题,并鼓励大家要留意中国过去以及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努力拓宽学术视野,多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中国经济问题。
(SOE 2019级博士生 沈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