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邹至庄,1930年出生于广州,后举家迁往香港。1948年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至今。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最主要的贡献是“邹氏测试”(Chow-test),是研究耐用品需求函数的先驱。1980年后,常常回国,和教育部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当过总理和体改委的顾问多年,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了一门有关中国经济的课程。
199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俱乐部”评选的“29位伟大的经济学家”,邹至庄是唯一上榜的华裔学者,排名第8。

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觉得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中国,在大陆、香港和台湾都有很多朋友。邹至庄经历可谓传奇,他曾以顾问的身份亲历了台湾经济起飞与大陆经济改革,参加多次政策的制定。
邹至庄的教育从小就是中西并存,念大学时听从母亲建议学了政治,后来转向经济学,最终成为一代泰斗,因提出著名的“邹氏检验”而闻名国际经济学界。为了向他表示敬意,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被命名为“邹至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
他首创“现代经济学”,还举办“邹至庄留学计划”,亲自出题考试,这个测试就叫Chow test。选拔上的优秀的中国学生被举荐到美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种种示范效应使得经济学在内地成为显学。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班只举办了三期,但是意义却堪比经济学界的“幼童留美计划”, 杨小凯、李稻葵、周林、方星海、许小年、胡祖六、李山等人均受益于此。邹至庄改变了这些人当年的命运,这批人大多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邹至庄看得比较开,他说:“他们毕业以后,或选择留在美国工作,或回中国服务,都任凭自己决定。有时候他们很客气,会对我说一声。他能想到要告诉我,我非常高兴,但是如果他不说一声,我也不会介意。”
今年4月,继2005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转型》之后,邹至庄的新作———《中国经济随笔》问世了。关于这本新书,邹至庄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写《中国经济随笔》的过程中有没有值得回忆的地方呢?
邹至庄:其实这本书和厦门是有渊源的。我写这本文集,有十分愉快的经历。2009年2月,我应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洪永淼教授邀请到厦门讲课,有160多位研究生来听。文集的一部分,是由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牛霖琳教授指导同学们把我的英文稿翻译成中文。有两三篇是我请同学们根据我的应用经济学讲稿,由他们自己写出来的,真不容易。
记者:在书中,您对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当乐观,您的信心来自哪里呢?
邹至庄:为什么我说中国的经济会继续增长呢?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中国良好的人力资源。中国工人传承了悠长的历史,历史上中国的手工艺就很精湛,在美国我就觉得美国工人的手工比不上中国工人。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在经济学教科书上提出来,但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
第二个因素是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时期,我们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们的人的素质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经济发展比较慢。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与很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现有的先进技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您觉得,《中国经济随笔》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您希望给读者留下什么,或者学到什么?
邹至庄:我的读者群包括受过理工科或社科类专业高等教育的人,以及对财经新闻感兴趣的所有读者。看过书后,读者们会明白中国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它的优势和弱点分别是什么,以及近来的经济政策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记者:几年前您的《中国经济转型》就被很多经济学专业的读者追捧,《中国经济随笔》与之有关联吗?两本书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文本,而《中国经济随笔》则更适合非专业读者,同时也更贴近现在这个时代,它涵盖了比《中国经济转型》更多、更广的话题。
记者:您师从获过诺奖的国际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觉得学到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邹至庄:弗里德曼教会了我如何以批判和创见性的眼光思考经济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最本质的要素来理解经济问题。
记者:您最近正在看什么书?您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邹至庄:我最近书读得并不多,近来也确实没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当然,我过去读过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书,包括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很多优秀的财经作品。
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思考和写作,所写的文章,有一部分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中国经济随笔》里,还有一些在我的个人网站上、中国的报纸和我的博客。
目前,我花很多时间在电子邮件的往来上,对象是在经济学教育领域里工作的朋友、进行经济研究的朋友,以及中国经济决策者。同时,我还指导我的学生、年轻的学者以及其他从事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业的人。
工作之余,我会练太极拳。此外,每天起码运动一次,可能是游泳、网球或者高尔夫。经过我的不懈练习,这两年来我在这些运动上进步很大。
Gregory Chow.pdf
■商报记者 | 陈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