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记WISE博士生苏佳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03

   
   

    在朋友眼中,她是一个“挺不错的女孩子”:认真、刻苦,低调,有主见;在同学眼中,她是一个“坚强到令人心疼”的女孩子。她叫苏佳,是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2010级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博士生。

  2009年,苏佳的父亲被查出胃癌晚期。做完手术和化疗后,还是于2010年去世,20多万的医疗费让家庭经济透支。母亲没有工作,当时的苏佳和弟弟都还在上大学,家庭重担随之落在苏佳肩上。

  即便如此,上帝仍然没有因此眷顾这个家庭。

  2012年,苏佳被查出患印戒细胞癌。接受完手术和化疗后,今年3月,又被查出肿块,疑似癌细胞转移,原本遭遇重重打击的家庭再次面临崩塌的险境。

  然而,一系列的变故并没有打倒苏佳。她与导师等合作的英文论文Reducing the Asymptotic Bias of Weak Instruments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Statistic and Probability Letters(SCI),与WISE博士周波合作的《财政教育支出与代际收入流动性》发表在国内最优刊物《世界经济》;她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于2013年入选厦门大学优博培育计划;她,没有受到任何特别照顾,于2014年5月顺利通过WISE严格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如期毕业。此外,苏佳还坚持做义工,南普陀寺的公益活动和厦门同心慈善会均有她的身影。

  让我们一起走近她,聆听她的故事,感悟人生点滴。

爱让我成长,爱给我力量

  在旁人看来,苏佳是不幸的。然而在采访中,她提到更多的,却是自己“很幸运”。“就好像陷入沼泽中,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好在这时很多人向你伸出了援手。”在苏佳看来,周围人给予的关爱是自己能够一步步坚持走下来的源动力。

  关爱,体现在无言的行动中——查出癌症后,WISE的老师和同学第一时间为苏佳进行募捐;苏佳的导师更是直接帮她联系医生。苏佳将科研上的成果更多地归功于“好的导师”,方颖老师给了她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让她得以“更安心地做学术”。

  身边人的帮助,让苏佳变得坚强起来。从“沼泽中出来”之后,苏佳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凭借自己的力量传递这份爱——“我的人生也要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鼓励别人。”在苏佳看来,“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示范和对关爱她的人最好的回报。

这里特别有爱,就是第二个家

  2013年6月,苏佳还在中山医院治疗的时候,一名护士向她提起同心慈善会,这个偶然的机会开启了苏佳在慈善会的义工之旅。

  “最初的想法就是鼓励更多得癌症的人,让他们知道得癌症并不可怕”,提及加入慈善会的初衷,苏佳如是说。

  在慈善会的癌友关怀部,《百日筑基专刊》是她主要负责的项目之一,这份刊物记录了部内成员一段时间以来的生活故事及所思所感。

  慈善会俨然成了苏佳的“第二个家”。在她看来,这个“家”是心灵休憩和释放压力的空间。它是温暖的:“一走进去,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它也承载了苏佳最真实的一面:“一开始,在慈善会想到父亲和自己的情况后,哭了很多次”。

  就是这样一次次揭开内心伤疤,一次次努力面对真实的自己,让苏佳不再逃避,开始面对现实,接纳自己。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只有承认自己的软弱,接纳并面对自己,才会心情舒畅。经历让人成长。”苏佳说。

  2012年10月,当被查出患有癌症的时候,苏佳也有过悲观、恐惧和抱怨。后来,她逐渐认识到“心念”是事情发生的源头,“身体上的毛病是因为‘心理生病’了”,在她看来,“人,应该更多地向自己的内心寻求,而不是向外界索取、抱怨。”关于自己生病的事,苏佳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并学会从中微笑。

  苏佳坚信“心念创造慈善。”“譬如在学校中遇到一个讨要路费的老人,以前不会相信。但是现在,我会主动地去帮助他。”在她看来,事情的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遇见相识,都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她更愿意善意地揣度别人的内心,也更愿意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将来。

  与其夸夸其谈聊未来,苏佳更愿意活在当下。目前,她已经成功应聘于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

  “现阶段的想法就是好好工作,好好做义工,好好搞科研,好好养身体。”苏佳说。

  (校报学生记者 潘金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