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蔡熙乾教授,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姜微副教授、复旦大学宋弘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谢慧华助理教授合作的题为“Pay for performance schemes and manufacturing worker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a kinked design in China”的论文在发展经济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2.156:102840)上正式发表。
该文研究了非线性绩效工资制度对中国某制造业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通过构建静态劳动供给模型,文章采用聚束估计方法测算出工人产出对计件工资的弹性系数为0.28,约 31% 的工人没能做出最优的产出决策。并且,文章发现如果保持相同的工资总成本,与线性工资制度相比,非线性绩效工资带来的产出增加约为4%。通过对非线性绩效工资中的奖励性和惩罚性部分进行分解分析,文章发现产出增加主要来自于绩效工资中的奖励性部分。进一步的反事实分析表明,非线性绩效工资所带来的产出增加会随着员工异质性的降低而下降。随着现代制造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非线性绩效工资制度,该文的研究结论为设计非线性绩效工资方案提供了新的见解。
蔡熙乾,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科青年基金等项目。主要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国内外期刊。
(经济学院 刘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