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 陈文强
上周六,2011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高端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福建省金融学会联合主办的本次高端论坛,邀请了政府、业界、学界的知名专家与会,著名财经专家们重点围绕“十二五”规划之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会上就“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议题展开分析。
三十年三轮周期
从世界范围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自进入近代工业化大生产阶段后,似乎还没有谁能逃脱周期性繁荣与衰退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整体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且没有经历过经济衰退。
许宪春认为,“从历史数据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表现为三轮周期”。在这三轮周期,中国经济年增长率高的时候达到15%以上,低的时候不足4%。因此,对中国经济出现一时增长放缓现象的情况应该持以平常心。
许宪春表示,在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也不能仅仅消极地等待国际市场好转后,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以往3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好几倍,可消耗的石油、煤炭、金属矿石也成倍成倍地增加;排进蓝天中“可吸入颗粒物”更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几亿农民加入了产业工人大军,只要挣到能“回家乡盖房,娶媳妇”的工资,他们可以接受任何艰苦的劳作。
未来30年,恐怕国内外市场再不能成倍成倍地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供应了;中国的天空和山河也再不能吸纳那么多污染物了;“80后”、“90后”的农村户籍青年也不会接受父辈们那样的低工资了。总之,即使全球经济复苏,以往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不能支撑中国经济像以往那样高速增长了。中国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惟一希望只能寄托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靠内需刺激经济回升
许宪春表示,从发达市场经济体走过的路看,正是经济增长放缓,乃至衰退、萧条时期,是实现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时期。繁荣时期,大小买卖都能挣钱维持下去,政府不能强令依法经营,特别是遵守越来越严厉的环保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规的企业“关停并转”;而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竞争力差,不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将被自然地淘汰出局。这种方式的社会、经济成本要小得多。
中国在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又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情况下,可能也遇到就业方面的压力。许宪春认为,应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国内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回升。具体是做好促进消费需求的“加减法”。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做好促进消费需求的“加法”。应进一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使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阻碍消费的政策障碍,做好促进消费需求的“减法”。包括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税费负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