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地时间14日揭晓,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获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资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采用了新方法。
在今年的三位得主中,耶鲁大学国际金融学中心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算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一位。作为新
凯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他是著名的标准普尔/凯斯—席勒房价指数(S&P/Case—Shiller HPI)的创始者之一,该指数至今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指标。其代表作《非理性繁荣》中,席勒用较为通俗的表述将投资者的投资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曾风靡国内证券市场,被视为理解市场波动的“圣经”。2005年,他也曾指出美国楼市可能过热,当前,席勒已意识到市场可能正在犯同样的错误。当投资者意识不到资产价格已脱离基本面时,泡沫就产生了。
除席勒外,另两名教授均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夺金专业户”——芝加哥大学。尤金·法玛教授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成功展示了股票真正价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认为相关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市场则是有效的。在此情形下,股票价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公共信息和未公开的私人信息,在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下,投资者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机会。汉森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在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阵方法。运用这个方法,他和其他的研究者发现对这些理论的修改最终能够解释资产定价。
对于三位经济学家的获奖,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评价称:“法玛勾勒了人完全理性时精妙有序的‘有效市场’,提供了金融市场分析的基准,贡献类似莫迪利安尼的MM定理、阿罗·德布鲁的完全竞争市场、科斯定理;席勒则系统记录了人在动物精神驱动下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乱象。夹在中间的汉森,则显示了理性人试图克服‘动物精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