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转载自新浪福建】洪永淼:厦门可设置金融城 统一管理两岸金融市场建设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2-04
 
  作为厦门历年来有关两岸金融话题最高规格的论坛,中国50人经济论坛暨海峡两岸金融峰会将于12月在厦门举办,本届论坛将围绕“两岸金融合作与厦门先行先试”的主题进行探讨交流。在这一背景下,康奈尔大学Ernest S.Liu 经济学和国际研究讲席教授洪永淼接受新浪厦门的访问,对于厦门正在筹建的两岸金融中心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下是访谈实录:
 
  新浪厦门:2010年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以来,厦门一直在努力筹建两岸金融中心。日前,福建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25条措施,力挺厦门建立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对于厦门正在筹建的两岸金融中心,您是怎么看的?
 
 
  洪永淼:包括金融业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应该是厦门未来发展的重点,2年多来,在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厦门在建设两岸金融中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设步伐日趋加快。作为海西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对台最具有“五缘”优势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又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之一, 厦门建设两岸金融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也将大有作为。要借助台湾金融资本力量,辐射大海西地区乃至两岸地区,建设成国际化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新浪厦门:您认为,建成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有何建议?
 
  洪永淼:在我看来,首先是定位问题。两岸金融中心的定位一定要高,区域上要覆盖到整个海西地区乃至海峡两岸,对象上扩大到广大中小企业和台商企业。海西和台湾构成的海峡经济圈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一极,完全可以媲美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其金融需求和发展会有也必定有相应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定位将有力保证两岸金融中心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
 
  其次,必须借助台湾金融市场力量。厦门需要提供各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台湾金融机构和人才以各种方式进驻厦门或从事相关金融业务,使海西金融市场与台湾金融市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台湾金融市场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互动较为密切,而且有意开发人民币海外债券市场,这就决定了台湾有可能成为海西金融市场联系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便捷通道,成为继香港之后连结中国大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台湾金融市场的配合和支持,厦门将很难建设成为国际化的两岸金融中心。
 
  最后,在当今信息革命背景下,金融中心已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金融体系的概念,包括金融体系运转的效率、辐射的能力、服务的质量。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不仅仅是厦门的事,也是整个福建省乃至海西地区的事。厦门应成立一个权威性的金融管理机构,类似伦敦金融城,打破条条框框的行政与管理分隔,统一规划,管理与协调。还应与海西其他地方,特别是泉州、平潭、温州、丽水、汕头等,加强沟通与配合,形成一个以两岸金融中心为龙头的统一金融市场。
 
 新浪厦门:国际上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给我们做个大概的介绍?如纽约、伦敦。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借鉴?
 
  洪永淼:世界上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香港、东京、新加坡、迪拜等,既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又有很多共性,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优惠的金融税收政策、资金自由流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安排,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众多国际化金融机构,以及充沛的金融专门人才,等等。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所有金融中心的发展均是源于其服务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是大多数金融中心市场容量的基本决定因素。比如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庞大的海外贸易。再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因为背靠中国经济崛起,已成为中国企业境外融资的最主要国际证券市场,是连结中国企业与国际资本与国际投资者的一个主要通道。因此,离开对实体经济的服务,特别是对海西地区广大中小企业和台商企业的服务,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是一句空话。
 
  二是所有金融中心的发展必须要有特殊的政策支持。新加坡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是通过提供免征离岸货币交易利息税的优惠政策,击败东京与香港,建设亚洲美元市场,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外汇市场以及亚洲最主要的美元结算中心。目前全国建设金融中心的地方竞争异常激烈,厦门应该充分利用中央政府赋予的对台交流“先行先试”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对台湾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具有竞争优势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广大台湾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加盟。
 
  三是利用完善的制度规则和经营环境突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新加坡充分利用它稳定清廉的政治制度,透明的法律法规,优越的生活环境,成为亚洲财富资产管理中心,为全球资本在亚洲以及亚洲资本在全球提供专业财富管理。海西地区中小企业多,民营企业多,它们是海西经济的主体,但融资相对困难,因此具有强劲的金融需求。两岸金融中心应该将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如设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投融资机构和各种基金,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争取海西地区中小企业与台商企业赴台湾上市,等等。历史上,厦门一直是海西地区最主要的中心城市,是高端人才和资金的聚集地,是世界宜居城市,因此厦门可以考虑发展面向海西地区的财富资产管理市场,作为两岸金融中心另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另外,厦门正在发展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因此可以考虑发展航运金融。由于国内外在税收政策,保险体系及融资渠道等方面有显著差距,国内主要航运公司的绝大部分船舶融资和资金结算都通过境外金融机构进行,厦门在航运金融领域有很大发展空间。
 
  新浪厦门:与上海、北京等(国际上)筹划的金融中心相比,您认为,厦门建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有何优势?
 
  洪永淼:与他们相比,厦门在市场容量、金融制度完善程度、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数量、国际化等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是,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对台交流“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五缘”人文优势。因此,厦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特有对台优势,借助台湾金融市场与金融人才,并逐渐加强与台湾金融市场的融合,促进两岸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推动两岸金融中心国际化。
 
  新浪厦门:就如何实现厦台金融资本融合,有学者曾提出,可借鉴上海、武汉、 成都的做法,整合厦门的金融法人机构,成立厦门市金融控股公司。台资金融机构,再以某种方式参与厦门金控的组建工作,成为股东之一。您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吗?
 
  洪永淼:这是一个可行的做法,特别是受到一些全国性金融法规政策约束时,这是一个见效比较快的做法。但我们更多地应该考虑,引进台湾金融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什么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台湾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与专长。因此不一定都要参股厦门金控或由大陆一方控股或控制管理权,可以考虑各种可能的引进方式,使台湾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专长,并通过他们带动更多台湾金融机构参与,扩大市场容量,提高服务质量。
 
  新浪厦门:省委省政府颁布的“二十五条”中专门提到加快厦漳泉金融服务同城体建设,您认为此项举措对促进两岸金融业交流合作有何意义?
 
  洪永淼:这项措施是扩大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市场容量,构建海西统一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将大大提高两岸金融中心对台湾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金融服务同城化还涉及到海西地区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包括中小企业投融资、农村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机制、制度改革等。在这些方面,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的台湾金融市场可提供很多借鉴和启示。
 
  新浪厦门:厦大经济学院为两岸金融业提供了大批专业型高端知识人才,“二十五条”中也提到要建立两岸金融专项研究型机构,我院会以此为契机,开辟两岸金融人才培养专项通道吗?
 
  洪永淼:金融一直是厦大经济学院的一个传统优势学科,目前大陆金融机构驻台湾的主管人员大多具有厦大经济学科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与国际接轨的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迅速崛起,我们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量化投资和风险管理,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金融学科的优势,强化了“厦大金融”品牌的领先地位。如何将强大的学科优势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之一,培养熟悉两岸金融市场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年招收10多名台湾金融博士生,他们是熟悉两岸金融市场的台湾高级金融精英,非常积极促进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我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与台湾富邦金控合办的“海西·两岸经济暨金融研讨会”和“厦门大学富邦海西大讲堂”,邀请台湾官产学研的著名专家学者莅校访问讲学,并与广大师生交流。过去几年,我们还与台湾证券业同业会合作,共同研究两岸金融合作课题。此外,我们与厦门市海沧区合作,为该区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精英开设为期半年的“两岸金融与国际资本运作(海沧)高级培训班”。应该说,我们为两岸金融合作发展培养了不少青年才俊,今后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高层金融人才培养与两岸金融研究,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新浪厦门:海峡两岸金融峰会即将在今年底在厦门举办。你认为,此次峰会的举办对厦门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有怎样的意义?您希望本次峰会能带来哪些成效?
 
  洪永淼:这次峰会将会极大地推动两岸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到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前面提到,台湾金融市场起步较早,金融制度等都相对完善,发展较为成熟,这可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很多有益的经验与借鉴。此外,通过面对面交流,可以了解台湾金融机构的真实想法与具体要求,这将有利于厦门制定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法规、规章条例和政策措施。这种峰会,短期不一定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但对促进两岸金融交流、提升两岸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是不可缺少的,应坚持下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