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是人民币中间价改革一周年。值此汇改周年之际,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更新其在岸人民币汇率(CNY)和离岸人民币汇率(CNH)国际影响力指数,并新增发布了人民币中间价国际影响力指数,发现8.11汇改前后一年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化对世界和亚洲主要货币的影响力迥然不同,汇改前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汇改后的国际影响力波澜起伏。
回顾汇改一周年,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并公布了CFTES货币篮子,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2016年2月,在央行与14家报价商深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明确了“上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现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提高了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

图1
如图1示,8.11汇改当天人民币中间价一次性贬值超过千点,在岸人民币汇率(CNY)和离岸人民币汇率(CNH)跟随中间价一次性贬值近2%, 之后三个人民币汇率都经历了波澜起伏的一年,双向波动幅度加大,贬值趋势也明显增大。如图2示,8.11汇改前,在岸人民币交易价(CNY)相对中间价的上下偏离(图中红线)较大,汇改后趋于收敛,说明中间价的基准地位得到增强;在岸人民币汇率(CNY)和离岸人民币汇率(CNH)的差价(图中绿线)在汇改后的一段时间有所加大,市场贬值预期强化, 进入2016年以来,境内外汇率差价缩小, 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改善,并抑制了跨市场套利。

图2
另一方面,8.11汇改使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其他货币汇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这无法从图1和图2中直接看出。根据新增发布的厦门大学人民币中间价国际影响力指数(图3),在8.11汇改前后各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化对世界主要货币和亚洲主要货币的影响力迥然不同,汇改前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汇改后的国际影响力波澜起伏,说明市场化程度的增强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国际影响力市场动态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8.11汇改的影响有正有负:汇改当天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化对亚洲主要货币的影响力上升,但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影响力反而下降,在随后的一年里,人民币中间价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影响力逐渐回升,特别是在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之际大幅上升。
图3
更新的厦门大学在岸人民币汇率(CNY)国际影响力指数(图4)也反映了类似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因为中间价的基准地位得到增强、在岸人民币交易价相对中间价的偏离趋于收敛的缘故。
图4
根据更新的厦门大学离岸人民币汇率(CNH)国际影响力指数(图5), 8.11汇改不仅使离岸人民币汇率(CNH)的变化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其对亚洲主要货币的影响力也下跌,这可能是因为人民币中间价及其在岸汇率(CNY)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造成的此消彼长。

图5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此次新发布的系列指数包括人民币中间价国际影响力总指数、人民币中间价对世界主要货币影响力指数、以及人民币中间价对亚洲主要货币影响力指数,考察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动对世界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加元、澳元)和亚洲主要货币(港币、新加坡元、韩元、新台币、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泰铢、印度卢比、印尼盾)的影响力,分析人民币汇率每变动一个标准差对其他货币的净影响程度,即人民币对其它货币的影响减去其它货币对离岸人民币的影响; 采用最新分析网络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计算,该模型拥有17个方程和578个回归系数,采用迭代估计(recursive estimation)的方法得出人民币汇率国际影响力走势,让汇率市场数据说话,直接反映人民币汇率国际影响力的市场动态。
2016年6月6日厦大经济学科首次发布人民币汇率(CNY)国际影响力指数,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7月21日,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新增发布离岸人民币汇率(CNH)国际影响力指数,回顾人民币汇改十一周年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历程。人民币影响力指数是厦大研究团队运用定量分析进行经济系统数据分析的典范,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工具,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在国际上和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也可对人民币汇改等政策实施以及英国脱欧等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增强了经济政策建议的科学性,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新型经济学智库的有益尝试。
(厦门大学人民币汇率国际影响力指数课题组 周颖刚、王艺明、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