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显学”之一。但经济学虽发展最快,经济学教育却国内外脱节严重的尴尬却一直无法避免。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陈旧、因人设课等现象几乎是国内经济学教育的通病。在国内综合性院校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个经济学院,既承载着光荣的办学传统和悠久的办学历史,同时也面临着在国际化办学思路下经济学科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压力与机遇。
研究生课程改革不仅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根本大计,也关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经济学院从2004年起就启动了以引进“三高”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为标志的“加法式”研究生课程改革。2014年可以称为厦门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年,利用学校大刀阔斧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契机,在学校和研究生院方向性指导、大力支持以及多方面帮助的坚实保障下,经济学院全面梳理研究生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既做“加法式”改革,更做“减法式”改革,希望通过这次课程改革,能基本达到国际化的要求与标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专业的需要!”
经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深感研究生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早在学校正式启动研究生课改之前,经济学院就率先开始研究生课程的各项准备工作。学院首先在各个系、所、中心成立课程改革专业小组,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构成充分体现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融合以及经济学院内部跨系、所、中心的融合。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的增减与教学内容的调整,难免会涉及到课程背后的一些利益关系与人事纠纷,专业小组的成员在讨论中多少会有一些顾虑与担心。洪永淼教授在得知这些情况后,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课程讨论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既不需要考虑目前谁在上这些课,也不需要考虑以后谁来上这些课。专业小组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专业。
专业小组负责各系、所、中心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大纲,再报告给各系、所、中心的分管领导。各系、所、中心分管领导将具体的课程设置提交给学院的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在这一环节中,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协调与评估,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系、所、中心分管领导。经过几轮讨论后,由院长主持办公会议,在各方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程改革初稿,并提交一级学科委员会讨论。
“加法”与“减法”
课程设置改革难免会涉及到“加法”(增加新课程)与“减法”(删减已有课程)的问题。“加法”代表课程的更新与发展,需要物色与培养新课程的任课老师人选,也就需要学院教师有新的教学投入。但“减法”更难,这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人事关系网与层层叠叠的利益纠葛,需要主事者的智慧、决心与勇气。经济学院的这次研究生课程改革,不仅做“加法”,更主要的是做“减法”。
改革之前,各系、所、中心各自独立开设课程,学院层面没有统一协调,往往出现几个单位同时开设同一门课、教学资源浪费,人为分割硕士生与博士生课程、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严重,因人设课、部分课程出现“一人课程”等现象。根据学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基本要求,硕博贯通原则、一级学科原则、资源共享原则等势必要求学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做“减法”。课改之后,经济学院的专业课门数从2013-2014学年实际开设的161门专业课减至81门专业课,完全实现硕博贯通、两院资源共享,以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与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位部分)三个一级学科贯通。
按国际化标准设置课程
国际化办学改革是经济学院近十年来的工作重点,这一原则也贯彻到这次研究生课程改革中。在课程改革之初,学院就以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北美顶尖经济学系的课程设置为目标,并参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国内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按国际化标准设置现代经济学课程。
从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起,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学院统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学院统开课主要包括8门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Ⅰ、高级微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计量经济学Ⅰ、高级计量经济学Ⅱ、数理经济学以及金融经济学。学院统开课由学院统一开设与管理,是经济学院各系、所、中心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统开课一律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一部分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统开课教材均使用国际知名的经济学专业教材,同一门课程的不同上课班级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大纲和统一考试,强化标准化的课程质量管理。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评估中,得分前十名的课程,有九门是采取全英文授课的方式。除学院统开课外,学生按照各自专业需要,在第二学年修读4门专业课。这4门专业课中,2门是按专业指定的必修课程,另外2门则可跨两院及跨系、所、中心自由选修。所有专业课程设置都充分做到两院及学院内各、系、所、中心教学资源的共享。
全流程管理,质量重在细节
一套完整且严密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经济学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其他培养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学院借助本次研究生课程改革平台,对照国内外高校的培养环节设置,总结实施过程的经验,再次细化各环节的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地规范实施步骤。从入学至论文答辩,硕士生需经历学术讲座、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提交初稿、预答辩、提交定稿、论文评阅等七个环节,博士生则需经历学术讲座、中期考试、社会和教学实践、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提交初稿、预答辩、提交定稿、论文评阅等九个环节,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时限都有严格规定。而在每个环节上,学院也从细节上把控质量,做到全流程管理。这套含短期、中期和长期在内的完整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环环相扣的环节和细节上的把控,对学生实现了培养的全过程监控和时时跟踪,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