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利率决定理论和货币政策
冯金华,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要:通过把价值规律从单一时期推广到不同时期,为利率的决定理论和货币政策奠定牢固的价值基础。首先,根据推广的价值规律,任意一个时期到另外一个时期的利率随前一时期货币价值的上升而上升、随后一时期货币价值的上升而下降。其次,由于任意一个时期的货币价值等于相应时期的劳动总量除以价格总量,故利率又随前一时期劳动总量和后一时期价格总量的上升而上升、随前一时期价格总量和后一时期劳动总量的上升而下降。最后,由于任意一个时期的价格总量等于相应时期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故利率还随前一时期这一乘积的增加而下降、随后一个时期该乘积的增加而上升。在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于货币数量的弹性大于 的假定下,政府改变货币量将导致利率反方向变化。
【2】中国经济变革的新阶段——政治经济学透视
卢 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摘要:自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大衰退”以来,中国经济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从快速增长急剧放缓下来。
有关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解释,现有文献大致上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一是需求不足论,另一是利润率下降论。本文剖析这些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实证依据,在此基础上上,进而试图厘清经济表现所涉及的结构和制度条件,探讨中国经济变革的未来方向。
本文判断,长远而言,中国经济能否维持中速经济增长乃至恢复高速经济增长,从而为整体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取决于两种经济变革模式的抗衡,即生产导向模式与投机导向模式的抗衡,这种抗衡自新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以来一直主导着中国经济变革的方向。
【3】战后黄金年代终结和1973-75年危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比较分析
孟 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1973-1975年的结构性危机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史划分为“黄金年代”和“新自由主义时代”这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围绕战后“黄金年代”的终结和1973-1975年危机的成因,形成了几派不同的解释,出现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1996年以后,美国学者布伦纳的著作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间再度点燃了热烈的争论,进一步彰显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内部在危机理论中的深刻分歧,以及弥合这种分歧、达成一种新的理论综合的迫切性。本文批判地分析了包括利润挤压论、消费不足论在内的几种当代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观点,并结合新熊彼特派经济学,探讨了迈向一种新的理论综合的可能性。 |